项目位于德清市莫干山东麓。基地保留了现有农田肌理及山谷视廊,总体轮廓呈现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 109 米,东西长约 112 米,总用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整体坡地态势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在该项目中,我们试图突破地产模式下经验型的社区营造,实现当代聚落的重构和新型生活社交度假载体的塑造。
01 规划策略
通过容量测算,规划上将其定位为小尺度、高密度、组团式的建筑群。不受南北向行列式布局经验控制,我们坚持沿用传统聚落空间的构成逻辑——以地形高差和田园景观建立边界,以街巷空间来联系邻里关系,以景观平台构建人群交往空间,以文化空间构建核心公共空间。同时结合台地,在剖面上尽可能实现景观视野的互不遮挡。在自然起伏的山地上,各个单体自由布局,顺势顺地而为。在兼顾基地、朝向、视线、密度等,以0.1米为单位调整建筑之间的关系,最终所呈现出的“聚落”看似是随机的结果,实则是在三十余次修改后的精密测算。
03 建筑单体 Individual Building
各单体均为坡屋顶覆盖的长方体体量,屋顶采用传统双坡屋顶的直线形制,而非传统中式的曲线屋顶,两种屋顶形式——对坡屋顶与对角折面屋顶,分别对应客房与公共建筑。两幢公用三楼梯、中间段增设门厅的方式可以减少公摊面积、增加使用面积。独立竖向交通体系更有利于建筑形体塑造,连廊也实现了公共与私密的连接。
04 材料构造
屋面平铺平板水泥瓦,与檐口的交接处采用标准化截面的铝板折边收口,提升设计的精致感,也减少瓦屋面的装饰配件,降低成本。墙面材料主要选择自然本土化的材料,以夯土、条石与竹材墙板为主。
夯土——在墙体保温外侧增设120厚墙体作为夯土涂料基层,增加窗洞的深度,还原夯土墙的厚重感。施工过程,先用图纸控制不同层次颜色的仿夯土涂料尺寸,再根据墙体效果调整细节尺度,直至呈现出真实生态的夯土纹理。
石——以片岩挂板的形式表现,在建筑的正面和北面的防水保温层外侧增设120厚的装饰墙体,最后以“湿贴”的方式来解决外保温层外贴石片的牢固性问题。
竹材——为了与“夯土”、“石屋”区别开,公共建筑采用黑色竹木板材。工业化的黑色竹木墙板以龙骨干挂于外墙表面,在形式上表达公共属性。
05 室内设计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主导下,公寓的室内布局尽可能稳定且多变。客厅和活动空间推向阳台,扩大活动范围;起居等私密空间则后移至稳定区域,通过置入格栅与卫生间形成可分可合的两个部分。室外墙体的夯土肌理向内延伸,经过漆面处理的硅藻泥涂料运用在内部立面装饰上,并结合木饰面和木色的家具体系,整体呈现质朴而精致的居住环境,也表现出与城市居所不同的特殊韵味。
06 景观设计
“诗意的栖居”启于人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景观设计即是对自然场地的再创作。在原有坡地上,以“负景观设计”的手法,就地取材取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新渠道。设计首先解读场地内的高差变化,最终以自东南向西北、沿山坡而下的阶梯形式进行梳理,以此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的空间形式可满足多种户外功能。通过设置多阶挡土墙稳固山体,挡土墙根部设置了排水渠,引导地表径流,通过处理系统实现保水、蓄水、净水、用水循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07 结语
在类型同质化、标准化背景下,一亩田突破地产模式经验性规则,以传统聚落为类型概念,以空间为新型生活方式的载体,以生活社交度假为情感联系,以文化传承引领社区升级,实现世外桃源式的新田园社区和地产开发肌理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