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工坊前身乃物流仓储之地,坐落于松江区九亭沪亭北路。现存18幢钢桁架结构厂房、1幢L型办公楼及低层建筑若干。整个基地占地117810㎡,东面及北面紧邻贝尚湾,南侧毗邻拆迁空地,西侧与九亭金地广场划路而治。同时,距离九亭地铁站也并不遥远,地理位置优越,四周交通便利。在城市区域副中心如何去重塑建筑群,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变迁,这是建筑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挑战。
解构
在基地历史档案中,我们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厂房建筑柱间距皆为4米一跨,厂房室内从地面距离桁架下弦的净高5.5米,外墙多为墙面瓷砖拼贴,屋面瓦片覆盖保持良好,外墙及内部结构均保留完好。其中,最东侧原1~4号厂房的建筑开间长度超过124.2米,其余厂房最低开间长度也在60米以上。我们的设计去除建筑群原始的外墙表皮,并且将结构重组以符合我们的设计需要。
重生
在入口处,我们将建筑表皮的构成肌理——老红砖劈碎重新放置,集合成一堵景观墙,被锈铁和混凝土包裹其中构成一座特殊几何图形的精神堡垒,成为九里工坊建筑外墙材料肌理与设计美学的象征。同时将原本封闭的基地打开,设置水景吸引人流进入,模糊基地内场与市政外街的界限,将九里工坊植入开放创意园理念,即是创意办公,又不只是创意办公。
在场地景观改造中,我们尝试让集装箱小品丰富场地元素,在办公功能总体格局下,星罗棋布着这些异于办公功能的趣味空间,也是体现餐饮、咖吧、奶茶铺等体验消费的存在。在九里工坊,封闭转开放的设计手法随处可见,我们采用大玻璃幕墙与屋顶采光天窗的方式增加建筑的通透感,在室内办公,能充分享受大自然阳光的馈赠。
作为基地内的公共社交、休憩场所,我们利用多种设计语汇试图让建筑空间和表皮的表达显得更多样化,考虑场地景观如何为建筑添彩,增加整个基地的多元化趣味空间。被拆除的屋面桁架在景观绿地中,焕发新的生机。建筑与景观间的起承转合,实中有虚,虚里有实。设计不只是解决人与建筑的二元关系,而是系统性地解决场所、环境、流线与人的共生共存,所以罗伯特•文丘里曾说过: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粹与简单。“少就是多”,但“多并不是少”。
工业风的建筑是混凝土与砖的结合,而景观灯光和景观小品是其中的点缀。如何将景观与建筑建立更多联系,我们费尽心思将一个二层入户台阶,打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构筑物,既是绿地,又是看台;既是楼梯,又是配套用房。我们将场所与外界完全打通,将大自然的声、光、热引入室内,让土壤、植物甚至庙宇之类的遗迹能与钢铁与砖石和谐共存。
这种矛盾的复杂性需要对老建筑的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我们将二期库区的建筑柱网打断,让屋顶抬升,打通屋顶,同时山墙设置大开口门洞,增加室内与环境空气对流,降低建筑能耗,又能引景入室,将整个库区内的公共场所打造成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巨大灰空间。在BLOCK G/H/I库区中,我们都采用类似的结构改造手法,使公共走道空间均未设置空调设备,但却起到了夏季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在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中,交通组织也是我们所关心的,合理布置楼梯与连廊在库区间穿插,将建筑有机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一切改造,目的是让传统工业区不再继续枯燥乏味。
尾声
九里工坊从想法到落地,历时四年,在此过程中,我们历尽艰辛,有遗憾,有迷茫,但当结果呈现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化为了欣慰与自豪,这就是建筑师的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