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原乡味食品工坊:小溪边上层叠的屋檐
场地的高差、院中的5课树、堤坝上长出的竹子、门前临溪后背靠路的特殊地形,以及河对岸的一片菜地民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村上的需求,我们提出了“檐下百味集”的畅想,主要的生产以豆腐、麻饼和凉粉为主,同时也具备共享式的开放生产空间,展示空间,把传统的乡村赶集的场景融入到檐下的开放空间,打造一种特别的乡村赶集新体验。因为场地的地势是沿着道路一侧高,而临近溪边一侧低,所以整个建筑的功能布局,依据生产流线和休闲流线来划分,整个建筑的主入口,设置在靠近道路交叉口的位置,跟桥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生产区打破原有的大空间形式,被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以聚落的形式通过一条笔直的过道联系在一起。生产空间一共有两个,一个是麻饼生产区,生产环境相对干燥,比较满足作为长期参观展示的功能需求,所以位置靠近展示空间的主入口一侧,同时增加了员工的更衣区、公厕和接待用的前台空间。
另一个是豆腐和粉类加工生产区,因有很多用水的需求,为了方便后期的维护,就放置在生产流线的末端。而作为配套需求的物料储藏空间和包装空间则放置在两个生产区之间,处在临溪一侧的休闲空间流线上,这里也可以结合亲子体验空间的需求,作为扩展空间来使用。
休闲空间则沿着临近溪边的低地,围绕树院竹林在连续的屋檐下,顺着地形的变化而层层展开。入口处的展示大厅,主要作为产品展览、集市交流使用,闲时可作为开放空间给居民。靠着展厅的,是保留了原来豆腐坊五棵树的树院空间,是一个被展厅、生产通道和包装空间围绕的室外院落,带着场地原有的记忆,融合到新的建筑空间。
再往一侧走则是比包装区低了一层的亲子体验空间,也利用了包装区的半地下空间,给亲子体验区增加了小厨房和公厕。因为这层空间更加临近河面,所以扩大了檐下的平台,伸向河面,整个平台深度达到了5米,可以作为亲子体验区的外部延展空间来使用,也可以供一般居民和访客驻足停留,听听脚下的流水声,看看对岸的袅袅炊烟。
旁边则是一部楼梯,连接着生产区和休闲区,在建筑的端头一侧,则是整个体验休闲区的最后一个空间,茶室区。通过顺应河岸高差的层层跌落,一步一步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体验到生产的乐趣,同时又能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围绕,犹如在园林中漫步一般,一步一景,享受着乡间的自然气息,也感受着美食的诱人香气。整个空间的布局形成了从乡村聚落、自然景观到休闲生活、消费生产空间的层层渗透。而生产空间与休闲空间的相互感知,使生产活动不再封闭神秘,也让日常的休闲游玩多了一丝好奇和趣味。
最开始整个建筑的屋顶,考虑的是顺应场地高差的地势形成一个干净纯粹的单坡屋面,远远的看着它静静的躺在溪边,从屋面上天井里探出几棵高耸的大树,让整个建筑的形象更加强烈的映入大家的第一眼印象。但是考虑到沿溪边低地一侧展示开放空间的高度需求,和西南地区降雨的排水对屋顶坡度的要求,单坡屋顶会造成处于高地位置的生产空间沿道路侧的临街尺度过于高耸巨大,而且路的另一侧紧邻一处高7、8米的挡墙,这种压迫感会更加强烈。
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双坡屋面,既保留了面向河岸一侧延续的屋檐下空间,也降低了临路一侧的尺度感受,屋脊则选择正好落在生产区通道中心的位置,赋予了平时仅仅作为附属次要交通功能的走道空间不一样的尺度感,并通过两侧屋顶剪刀错位交接的方式,形成两道天窗,把自然光引入室内。
后来,村上提出想要增加一个檐下的晾晒空间,但整个用地红线内没有空间再往外扩展了,于是利用了剪刀屋顶的设计,把尾部面向道路一侧生产空间的屋顶向着河岸处延展,就在豆腐凉粉生产空间的上面增加了一个檐下晾晒空间,朝向西侧的河岸位置,也是一处可以远看村子中心的观景平台。写到这里,作为乡味坊的设计介绍也就告一段落。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无法长期驻场和跟施工方沟通的问题,原设计要保留的五棵树死掉了一棵,被砍掉了两棵,最终只保留下来两棵树......
现世-溪边酒店:“新改新”项目创造出空间层叠的惊喜
随着小石村的迅速发展,村上的产业布局也在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筑主体建成后不久,我们收到了将豆腐工坊改造为溪边酒店的委托。在确定要进行改造后,甲方最初提出要有12间客房,根据对原有空间的一次快速梳理,如果要做到12间客房,整个民宿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以使用了,所以我们提出了最多10间客房的修改意见,保证足够好的公共空间是提升民宿品质非常重要的因素。最终的布局,所有客房区域和餐厅安排在原有临近溪边靠近自然的空间,可充分的体验乡野林下,溪水潺潺的的自然生态美景,品尝乡间美食。整个公区后勤空间沿用原来的生产空间,靠近高地道路边,隔绝道路的繁杂,保证客房的安静,也方便后勤管理。
原有的入口是一个接待前台区,作为酒店民宿,接待区的空间太小,所以把原乡味坊的员工更衣区墙体打开,整体空间向后退,扩大了前台接待等候区的空间。原公卫则改成了前台区的值班休息室和杂物间,保留了两个卫生间以满足公区的使用。
顺着过道往里走,就是原来的麻饼生产车间,因它正好面对的是之前的树院,所以取消原来的推拉门设计,整个玻璃墙面外移至走道外侧,结合了麻饼车间和走道作为民宿的公区大堂水吧台和亲子体验区来使用。增加的水吧台位置是原来的冻库空间,原物料储藏室也顺势被改成了后勤及布草空间。通过几面4米高的落地玻璃,把原树院的景色纳入大堂空间,客人可以在此处看窗外景色、品咖啡茶点享受度假时光。
穿过大堂区,右手边的楼梯通向的是餐厅,餐厅延续了原来亲子体验区的空间设计,只是扩大了原有厨房区,保证了民宿完整的用餐服务需求。而原来的入口展厅区、包装区、豆腐生产空间、茶室和晾晒平台则被改造成10间客房区。除了原展厅区域的外廊因改造而变成客房的私有阳台之外,其余河畔的外廊空间均得到了保留。
之前因为施工被砍掉的竹子,又愈发葱郁的从堤坝上长起来了,树院中探出头的两棵树依然挺拔,屋顶上排列整齐的小青瓦也已经铺满了青苔。才短短的一年时间,植物们都已经在这里疯狂的生长了。走进去,因为拆掉墙体而暴露出来的结构柱挺拔的立在空间中,显得格外的有力量,仿佛跟院中的两棵树有了一点呼应。站在屋脊下的位置,可以一眼看穿整个走道,在纯白色的墙体结构空间和裸露的黑灰色屋顶围城的高耸空间之下。走道依然是走道、楼梯依然是楼梯、院子里的树也依然是那颗存活下来且愈发葱郁的树。这个空间所带给人的感受,依然如最开始设计乡味坊时所想,它并没有消失。
作为建筑师,或许不应该执着于人们是否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去使用建筑,而是应该去追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空间,使用者根据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去布置和修改他所需要的功能,过去是乡村百味集市、现在是溪畔民宿酒店,未来可能是餐厅,办公等等。纵使功能千变万化,但是空间的本质并无变化,它可盐、可甜,它还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