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项目背景
在距离上海,苏州车程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计家墩村。这里曾经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随着时代发展,村子人口逐渐减少,空心化愈加严重。于是乡镇政府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子进行了再次开发和改造。为了激发村子活力,计家墩村依托原有乡村风光,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一批城市来的“新村民”,形成了一个新的乡村理想生活社区。而我们此次的项目--江南半舍民宿,就坐落于此。民宿的位置在村子入口处,基地被一条小河三面环绕,不远处便是农田。
1.设计理念
在项目之初,我们首先思考的是乡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新可能。从城市来到乡村的“新村民”,给乡村带来了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乡村和城市间的纽带联系,这也为半舍设计奠定了基调:一半是城市,一半是乡村。民宿的主人,本身也是村子本地人,在这里长大。在设计交流的时候,民宿主人提出想给自己预留一片私人空间,希望以后可以回归到这里生活:一半是留给自己的私密住宅,一半是与客人共享的开放空间。这样的民宿,更像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家。
同时,在打造江南半舍的时候,我们希望建筑是一个从传统水乡肌理中生长出来的,与自然更交融的空间:于是在满足功能和使用面积的前提下,我们化整为零,将一个完整的形体拆分成若干小尺度的建筑,通过排列从中建立起新的秩序。错落有序的房子,空间上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建筑间的空隙,让自然得以渗透进室内,模糊内与外的边界。
2.空间设计
总体布局上,我们用一个连续的大空间,串联起10个独立的“盒子”,形成了建筑的平面。这些盒子有公共功能的餐厅,茶室,也有供客人居住的客房,以及民宿主人的私人生活空间。
竖向上建筑由一个连续的屋面划分为上下两层,而两层的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在建筑的一层,客房及主要功能空间,沿河面错落布置,确保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景观面同时兼具必要的私密性。一个连续的共享空间组织串联起各个功能房间。这个连续共享空间不仅仅是交通走廊,还可作为展览空间,共享客厅,是一个人与人相遇交流的场所。为了与环境更好的融合,将自然引入室内,我们在建筑中设置了两处天井庭院和可以开启的天窗,既满足了室内公共空间采光,更让自然的活力与生趣蔓延进室内。
建筑二层空间更加开放自然。连续的大屋面将10栋房子分割出来,错落有序的盒子远远看去好像是一个漂浮的小小村落。屋面上铺满灰白色石子,一座开放的景观连廊架设于屋面之上串联起相互独立的房间。每个房间都设有可以走出来的露台,将室内的生活延申到了户外,在空间上二楼的房间是相互独立的,而视线上又有着彼此的联系。如果把石子比作水面,连廊比作桥,每个房子是一个小家,那这里又何尝不是一个抽象的江南水乡。
3.建筑材质选择
在建筑材质的选择上,也呼应了建筑空间的概念。以连续的大屋面为划分,上下两层采用了不同的材质。场地三面环水,周边绿植丰富,于是在一层外立面上我们采用了竹钢作为主要材质。竹钢作为自然材料不仅从质感上让建筑与环境更加融合,触感上也更加柔和有温度,给人一种放松且温暖的感受。同时,竹钢的耐候性也能很好的适应水乡的潮湿。
建筑二层的材质则表现得更为纯粹。墙面采用白色带肌理涂料,搭配白色哑光金属屋面,使得每个建筑单体看起来简单而干净。银灰色镀锌钢板走廊表面做了乱纹细节处理,大屋面整体铺设灰白混合大颗粒石子,二层空间整体呈现灰白色调,以绿色植物为点缀,塑造出一种静谧的空间感受。
4.室内材质选择
建筑室内公共空间部分,整体以白色简约为主:墙面和天花选用米白色肌理涂料,地面是白色的水磨石。这样的空间,可以很好的映衬天井庭院所带来的光线变化。同时,也可以满足公共空间布展的功能需求。在公共空间开放的区域我们还设置了木制固定家具,配合植物和活动家具,营造出开放的共享客厅空间。
建筑室内客房部分,有深色及浅色两种色彩搭配。材质选用上采取相同的逻辑:地面为水磨石,墙面和天花采用带有肌理的涂料。在沙发区域,卧室区域,书桌区域则是选用了触感更加柔和自然的木饰面材料。淋浴卫生间区域,选用了小颗粒石子为底料的水洗石,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肌理质感,还很好的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5.总结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乡村的再次开发带给我们更多新的课题和可能。江南半舍项目,就是带着这样思考的一次尝试;在江南半舍,可以享受安静闲暇的时光,体会江南水乡风情,可以偶遇半舍主人,一同品茶聊天,或是遇到更多的朋友,围炉夜话把酒言欢。江南半舍,不仅仅是一家民宿,更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乡村理想生活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