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更多图片+ 18

  • 学生团队: 邓希帆、黄于青、王梓童、白一江、易锦球、陆婕祎、潘颖嘉、林子涵
  • 指导老师: 张婷(同济教师)、彭超(结构师/华东院)、董晓(建筑师/上海博风)、肖闻达(建筑师/城间所)、谭峥(同济教师)
  • 结构设计: 彭超
  • 竹结构施工技术顾问: 王燕飞、马巨东
  • 委托方: 龙山源绿郡
  • 景观设计: 龙山源绿郡
  • 施工方: 浙江竹境文化旅游发展股份公司
  • City: 湖州
  • Country: 中国
展开收起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
© 张婷

项目简介
“风之亭”是位于安吉龙山源的一座竹结构建筑,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并容纳小型演出和团建活动。设计捕捉到不同面向的景观特质,采用了分岔的人字形棚屋作为空间原型。充分发掘竹结构复合增强的潜力,独创性地提出了弦支竹梁+边拱的复合构型,大大减少了结构落地的数量,实现了轻盈而连续的曲面覆盖。最终的空间好像风吹过,帘篷鼓胀起来,唤起了人们在自然中受到庇护的原始感受。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
Courtesy of Long Mountain Garden

场地条件
基地选址在一个具有公共潜质的坡地上,紧邻一个三岔路口。主路是一条5 m宽的土路,沿着东西方向连接人文园区和自然遗址园区。岔路是一条3 m宽的小路,连接着西侧供烧烤的台地以及南面更低处的果园和田野。基地西低东高,在道路一侧的坡度约为13%,绝对高差约3 m。基地内部分为平整地面,东部、南部都有明显陡坡。设计希望顺应地形,最大化利用现有景观资源,创造开放而连续的建筑空间。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
© 陆婕祎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
© 张婷

设计概念
场地条件和竹子的结构特性激发了空间的初始意向:分岔的人字形棚屋,以连续的曲面屋顶覆盖在起伏的地形上,向三个方向的景色打开,宛如风吹过拂起的帘篷。结构利用分岔的几何特性进行整合优化,并通过弦支梁与复合构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落柱,确保漫步的自在体验。场地的高差被积极地组织到内部空间之中,形成高低两处活动空间,并由一条斜穿的捷径串联。最终设计的基本构成由覆盖、构架、地形共同完成。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
© 张婷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17 的图像 23
轴测图 Courtesy of Tongji CAUP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
© 邓希帆

结构设计
主结构由弦支竹梁、人字束柱、边拱组成,分布在空间的中轴和边缘;覆盖则作为次结构,发挥拉结的作用。竖向的支撑结构为人字束柱,柱脚岔开,形成“人”字,抵抗竖向及侧向荷载。弦支竹梁作为横向的跨越结构,实现了直径约14m的无柱空间,减少结构落地以支持空间的概念。3个边拱将不同方向的景色引入建筑内部,同时也是身体穿过或停留的空间,为开敞的空间提供了亲密的尺度关联。西侧和北侧的边拱由多根竹子组成,形成对应南侧果园田野和北侧主路的开口;南侧边拱则通过竹桁架实现小剧场无柱空间16m的跨度,并解决单根竹子檩条的长度限制问题。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 梁
© 张婷

地形设计:坡道与台地
坡地被一道斜向的路径穿过,串联起两个主要的活动平台,吸纳着来自各个方向动线,并将空间紧密地扭结在一起。两个主要平台的标高差定为1.2 m,使得视线可以轻松穿越不同区域。较低的休憩平台靠近烧烤台地和通往田野的小路,结合挡土墙设置了操作台面和坐凳,成为可以和附近场地联动使用的休憩场所。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
© 张婷

地形设计:剧场
剧场位于较高标高的平台,并结合东南侧陡坡的挡土,设置嵌入山体的环形座椅,顺应地形形成可以容纳百人的小剧场。座椅同时也是台阶,人们可由此走上山坡,眺望田野。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室内图
© 张婷

细部设计
根据空间和结构的要求,风之亭设计并使用了3种层级的构件,不同构件间几何和位置的错位组合促成了屋面的自由形态以及内部富有动感的空间感受。

统领整体的是弦支竹梁和束柱人字撑。为了实现中央直径约14 m的无柱大空间,梁上弦使用了6根拼接毛竹,下弦使用了12 mm的钢索和80 mm的钢撑杆;每组人字撑使用10根直径为10 cm的毛竹。第2层级的构件是3个边拱,对屋面的三边进行支撑。较小跨度的拱(8 m、12 m)以3根拼接成束;剧场一侧的边拱跨度16 m,采用了空间竹桁架的方式。第3层级的构件是屋面檩条,直接采用8 cm直径的热弯毛竹铺设。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图, 梁
© 董晓

项目图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项目地址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龙山源遗址公园内,中国

点击以打开地图
地址仅作为参考。可显示城市/国家,但不提供精确地址。
关于这家事务所
引用: "竹结构‘风之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Wind Pavilion / Tongji CAUP] 20 10月 2021.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70427/zhu-jie-gou-feng-zhi-ting-tong-ji-da-xue-jian-zhu-yu-cheng-shi-gui-hua-xue-yu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