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b/8792/7e35/f901/655d/3c6e/newsletter/feature.jpg?1636534179)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dd8/f91c/8123/d300/00d4/newsletter/22_%E7%81%AF%E5%85%89%E4%B8%AD%E7%9A%84%E9%A3%8E%E5%B8%86%E8%A3%85%E7%BD%AESail_installation_in_lights.jpg?1636466104)
背景和场地:集群设计与看不见洱海的洼地
环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是洱海海西区域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沿洱海蓝线150米内的违法建筑进行肃清,形成了海西生态廊道,缓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为游客接近洱海、欣赏洱海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态廊道游廊人群,当地政府邀请了国内10位知名建筑师对生态廊道沿线的20个服务驿站进行集群设计。三文建筑负责了5号、6号驿站的设计。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de3/f91c/81da/6e00/011a/newsletter/23_%E5%BB%BA%E7%AD%91%E5%A4%9C%E6%99%AF%E9%B8%9F%E7%9E%B02Bird%E2%80%99s_eye_view_of_the_architecture_in_night-2.jpg?1636466125)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 滨水](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e09/f91c/8123/d300/00d6/newsletter/24_%E5%BB%BA%E7%AD%91%E5%A4%9C%E6%99%AF%E9%B8%9F%E7%9E%B0Bird%E2%80%99s_eye_view_of_the_architecture_in_night.jpg?1636466163)
5号驿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镇下鸡邑村的一块南北向梭子形场地,南北长约84米,东西宽约26米。场地东侧紧邻环海自行车道,道路对面是生态湿地和距离约50米的洱海;西侧临近鸡邑村及大片农田,可远眺苍山。场地是天然洼地,原始标高比自行车道及周边农田低大约1.5米,周边景观并没有特别之处,朝向洱海方向又有树木遮挡看海的视线,这给设计带来挑战。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c8c/f91c/81da/6e00/0111/medium_jpg/16_%E6%89%8E%E6%9F%93%E5%9B%BE%E6%A1%88%E7%9A%84%E9%A3%8E%E5%B8%86%E6%98%A0%E5%B0%84%E5%A4%95%E9%98%B3Tie-dyed_sails_reflect_the_sunset.jpg?1636465762)
概念:关于洱海渔帆的记忆
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建筑物,它可以是一个构筑物,一个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对大理白族传统帆船的回应。洱海休渔以来,传统的白族帆船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海面上的的点点白帆和参差的桅杆也成了人们久远的记忆,令人不禁扼腕叹息。今年,在洱海里面已经见不到传统帆船,岸边的小渔船也大多处于闲置状态。这样的历史变换引起了设计师的关注,并希望借此项目,表达对“临水而渔”的传统生活的纪念。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86e/f91c/8123/d300/00b1/newsletter/03_%E5%BB%BA%E7%AD%91%E4%B8%8E%E6%B4%B1%E6%B5%B7%E5%85%B3%E7%B3%BBRelationship_between_architecture_and_Erhai_Lake.jpg?1636464724)
基于上面的概念,设计师提出“在洱海边,立一片帆”的构想,大胆的以艺术化、表现主义的手段来回应场地:利用场地高差,在背对洱海一侧将所有功能性空间埋入半地下,通过屋顶覆土实现隐藏;暴露在路人视野中的是一面高9米,宽14米的帆,张扬的树立在洱海岸边,如同一件雕塑。帆的布面采用白族传统扎染图案,蓝与白的色彩和大理的天空形成呼应。在设计中,帆是可以更换的。未来,可以结合不同活动更换图案,使建筑成为媒介。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bc4/f91c/81da/6e00/0109/newsletter/13_%E4%BD%8D%E4%BA%8E%E5%8D%8A%E5%9D%A1%E4%B8%8A%E7%9A%84%E8%A3%85%E7%BD%AE%E4%B8%8E%E8%87%AA%E8%A1%8C%E8%BD%A6%E9%81%93%E5%85%B3%E7%B3%BBRelationship_between_device_on_half_slope_and_bicycle_lane.jpg?1636465569)
建筑:隐藏在绿丘之下
驿站建筑具有三部分功能空间:位于半地下覆土的公共卫生间和休闲吧,及耸立在山丘上的观景台。设计团队通过对场地高差和建筑覆土的处理,形成了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动线:东侧在临近自行车道边设置坡道,引导人们登上观景台;覆土建筑中部断开,平面呈八字形的石砌墙围合出通道,通向位于西侧、面向苍山的室外空间,及公共卫生间和休闲吧。两条路径分别对应登高观海人群和休息人群,动线明确相互不干扰。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b3e/f91c/8123/d300/00c7/newsletter/11_%E9%A3%8E%E5%B8%86%E8%A3%85%E7%BD%AE%E9%B8%9F%E7%9E%B0Bird%E2%80%99s_eye_view_of_the_sail_installation.jpg?1636465441)
建筑主要的功能空间藏于山丘下面,入口在西侧,背向自行车道,相对安静而私密。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当地砌石工艺;卫生间和休闲吧分别采用了U型玻璃和高透玻璃作为采光介质,形成不同程度的私密性,也符合各自的功能要求。木质窗户体系为半地下空间提供通风换气,同时又不破坏立面韵律。建筑设有多边形天窗,它们一方面为室内带来更多采光,另一方面也给建筑屋顶的绿色“山丘”增加了视觉上的变化。西侧室外空间也采用当地毛石铺设,标高低于周边1.5米,形成良好的围合感。设计过程中保留了场地内4棵树木,为场地提供树荫,同时利用树池形成休憩座椅。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da2/f91c/81da/6e00/0118/newsletter/21_%E9%A3%8E%E5%B8%86%E8%A3%85%E7%BD%AE%E5%A4%9C%E6%99%AFNight_view_of_the_sail_installation.jpg?1636466046)
观景台和风帆:标志与望洱海的高点
建筑屋顶是倾斜的,覆土后形成了面向绿道和洱海的微地形。游人可以在这个绿丘上散步、坐卧,交谈。观景台及风帆装置耸立在绿丘之上,成为区域的标志。它们由6根钢结构桅杆支撑,风帆由双面悬挂10幅定制扎染图案的户外帆布组成。通过Z字形的坡道,人可以到达位于6.5米标高处的观景平台。这里是环洱海绿道公园稍有的高点,人可以越过树梢,远眺洱海景色。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cb9/f91c/8123/d300/00cb/medium_jpg/17_%E5%BB%BA%E7%AD%91%E4%B8%8E%E9%AA%91%E8%A1%8C%E8%80%85Archtecture_and_cyclists.jpg?1636465816)
风帆的设计也给落地实施带来了不少挑战。在设计过程中,团队需要考虑抵抗巨大的风荷载和结构轻盈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抗风能力、工程造价、耐久程度及施工便捷性等技术问题的权衡考虑,设计团队放弃了木结构作为风帆主体结构的方案,最终决定采用钢结构,外覆木纹转印铝板的处理方式。此外,观景台和坡道采用单柱支撑,也最大限度弱化了结构的笨重感。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c58/f91c/81da/6e00/010f/medium_jpg/15_%E4%BB%8E%E6%9D%91%E8%90%BD%E8%A7%92%E5%BA%A6%E7%9C%8B%E5%BB%BA%E7%AD%91Architecture_viewed_from_village%E2%80%99s_perspective.jpg?1636465716)
帆并不是简单的垂直悬挂,而是在不同标高给出横向支撑,增加抗风能力之余,又形成动势和韵律感。帆四边设钢索,固定于钢结构上,保证帆布挺拔且方便未来更换。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 扶手](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d0d/f91c/8123/d300/00ce/medium_jpg/18_%E5%9D%A1%E9%81%93%E5%8F%8A%E9%A3%8E%E5%B8%86%E9%92%A2%E7%B4%A2%E7%BB%86%E8%8A%82Details_of_ramp_and_sail_cables.jpg?1636465897)
室内:强烈的色彩与戏剧性的光
对建筑室内的设计理念延续了“白族扎染”这一概念。设计团队提取传统扎染中具有代表性的蓝色,置入空间中,通过强烈的色彩带给使用者别样的空间感受。休闲吧为骑行、观光游客提供简单餐饮服务。墙面采用传统扎染布艺的拼花图案和蓝白色,但又进行了现代性的抽象。水台立板上特别加上的明黄色,起到了对比和特异的效果。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a1c/f91c/8123/d300/00be/newsletter/07_%E5%86%85%E9%99%A2%E7%A9%BA%E9%97%B4Space_of_inner_courtyard.jpg?1636465138)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 砖](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a8a/f91c/81da/6e00/00fd/newsletter/08_%E5%86%85%E5%BA%AD%E9%99%A2%E5%A4%9C%E6%99%AFNight_view_of_inner_courtyard.jpg?1636465256)
公厕功能齐整,设置有男女卫生间、母婴服务室、残疾人卫生间。空间使用蓝色瓷砖为主要材料,色彩与休闲吧统一。考虑到卫生间采光及私密性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了磨砂U型玻璃作为立面采光。外部看来,U型玻璃的朦胧半透和毛石墙面的粗粝形成有趣对比。此外,设计师认为,即使是公厕也可以是艺术的。因此,公厕入口处特别设计了圆形水波纹装置,及圆形天窗。光线射入,空间中的三个圆彼此呼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 门](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b/8a37/7e35/f901/655d/3c6f/newsletter/25-gong-gong-xiu-xian-ba-shi-nei-interior-of-public-leisure-bar.jpg?1636534856)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eb8/f91c/8123/d300/00da/newsletter/28_%E5%8D%AB%E7%94%9F%E9%97%B4%E5%AE%A4%E5%86%85Interior_of_restroom.jpg?1636466326)
结语:为海西营造一处轻松生动的驿站
风帆驿站(5号驿站)既可以是一个建筑,更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艺术作品,一个与洱海的水、天、风、人有关的装置。对于这个驿站,三文建筑的设计师使用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行建设。它通透、轻巧、甚至有一点酷,且可以和人、环境和事件互动。这个设计并不希望给使用者过于沉重的感受,相反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回应了场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并成为环境与人之间的连接点。
![洱海生态廊道5号驿站 /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8a/79f0/f91c/8123/d300/00bc/newsletter/06_%E5%BB%BA%E7%AD%91%E4%B8%BB%E5%85%A5%E5%8F%A3Mail_entrance.jpg?163646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