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的功能边界在哪里?除了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外,更重要的是扮演一个互动性质的社区公共建筑,以及对社会宣传创新教育的窗口角色。该项目位于郑州新建住宅区,北面毗邻恬静的社区人行步道,四周被居民区环抱,如何在保证校园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校园的社区属性,辅助政府政策的推行,是建筑师的首要考量。
作为高新区推动创新教育的学校,建筑外观呼应未来教育,通过不规则的体块和白灰的配色打造出未来感,将教育创新具像化,向社区宣扬着学校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而建筑上的异型体块,实为根据每个房间功能所需的空间形态,里外合一的展现成建筑特色。而平面布局更适合相应的课程或活动,各学科教室均匀分布,有机衍生出校园内跨学科学习的文化氛围。
为了将学校打造成向社区开放的窗口,设计师首先在基地红线内设计了开放的社区广场,与所连接的社区行人步道结合,给家长接送和学生入校提供了宽阔的缓冲空间。在封闭状态下,校内外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把空间还给了社区,拉近家校距离;而在开放日等开放状态下,打开移动围栏,校内中庭和校外广场连通,一间间可开放教室和展示型教室便把学校教育带进了社区,向社区沉浸式展示最新的教育成果。
开放式窗口的第二层设计便是开放通透的立面,透过立面开窗,一幕幕美好的创新课堂活动向社区展示,让家长大众亲身参与和认识创新式教学,让学生表演展示各种才能,增强孩子面向向社会的自信,并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
第三,除了开放式的立面,设计中的首层部分教室直接采用了可开放式的设计,成为与校内和社区互动的空间介面,拉开折叠门即可让室内的教学活动延伸到室外,让路过的师生甚至是社区居民都成为教学活动的观众甚至是参与者。
最后,学校本身的部分设施也充分考虑与社区共享的可能,合理利用资源,最大化区域规划经济效益。本案的报告厅和体育馆可以独立向社区开放,通过相邻近入口公众可以在不影响校园活动的前提下快速到达以上设施,提升校园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