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建筑是为“世界乡村旅游大会”举行而建设,包含一个千人会议大厅和配套酒店。基地位于整片的桑基鱼塘包围中,周遭是典型的江南乡村景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那些桑基鱼塘,已经失去了传统生产的功能,就像现在的乡村谋求的已不再是农业生产,而是转变为旅游和服务业。建筑的营造,象征着开启新产业和新的发展方向,而我们在此过程中选择的传承,亦不能只是简单的借用传统的型制和秩序,而应该寻找更高维度的文化脉络和原理。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湖州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即“两山”理论。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连接在一起。这是在传统中国“修己以顺天”(即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与西方“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两种截然不同路径之间,建立起的第三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自然,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以此为基本的脉络,我们确立了“新”而“中”的创作路径。这个和以往专注形式的“新而中”不同。“新”是面向未来的开创,“中”则是一种连接,在从当今走向未来的情境中,搭建时间中的桥梁和记忆。
建筑用地周边宽阔,但可建设区域比较紧凑。根据两大主体功能的要求,会议中心力求集中,而酒店则需适当分散。一个完整而有辨识度的形象,既要满足不同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地区级公共建筑的形象塑造也至关重要。我们采用了中轴对称的连续曲线,围合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整体形态类似阿拉伯数字“8”。
西侧部分将中部填充,形成一个大尺度的无柱会议空间,而东侧则将中部开敞,形成圆形的内部庭院,沿周边布置酒店客房。两个部分统一在一个连续完整的形态下,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建筑形象。中部连接的内凹部分,恰好设置为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和设备机房。两部分主要功能既相关又独立。在一个连续曲线的环绕下,呈现出一致的外部形态。蜿蜒的屋顶采用了周边乡村常用的灰瓦屋面,传统的施工方式在这个新的几何形状上,营造出一种时间的累积效果。外部所有的装饰构件都采用深咖啡色,这也是来自于传统建筑的木作色调。
整个建筑的高潮,出现在东侧的酒店入口,一个高耸的拱形钢结构序列,如同渐渐打开的扇面。每日朝阳升起,光在大堂的阴影移动中徐徐呈现,最终撒满宁静的水院。受制于传统木构建筑的建造特点,在周边乡村,极少出现大尺度具有仪式感的空间构造。我们在东侧曲线的交汇处置入的这样一个全新的空间,将外部原野的景致与安静的庭院透过一个时间的隧道,连接起来,在人们熟悉的尺度中,一个相对特殊的变化,使进入建筑的过程变得戏剧化,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情境记忆的锚点。
陶砖灰瓦,木窗水院,这些熟悉的元素,构成了对于建筑的基本解读,而蜿蜒的曲线,大尺度的钢结构,则构成了面对时代的新功能。千百年的桑基鱼塘,已被漫漫原野的花草取代,建筑不知不觉间,成为时间的桥梁。建筑是人类发展的宣言,当我们迈向新发展的时候,它往往成为第一声号角。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我们在记忆上不能不力求发展,“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的经验。建筑在这个节点上,将不同的情境连接起来,自身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当项目落成后,人们热情地将建筑解读为蚕茧,中国结等生活中的物件符号。中国文化讲究物吉图祥,人们也习惯于将建筑与身边的文化连接,是怀念也是向往,我们也希望建筑不仅只是连接记忆的情境,也给人们带来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