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贸库,原东北贸易部仓库,后属沈阳储运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是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开始建设的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一直使用至今。东贸库区域位于沈阳东站南侧,由30余座单体仓库组成,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仓储建筑及仓储园区发展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东贸库历史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2020年初,为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经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其余用地作为地产开发,并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再利用作为土地出让条件。2020年春节过后,政府有选择地保留东贸库7栋库房方案明确后,URBANUS都市实践正式接受了这个项目非住宅部分公共空间的规划。随着东贸库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的竣工使用,社区展现了新的活力与生活场景,也印证了在较短时间周期内做旧改项目时,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路径一 放大遗产的资源导流
东贸库片区的项目的设计始于疫情最紧张的2020春节过后,设计团队只能通过照片了解现场信息。在这种情况中,第一版展示中心的单体设计并没有和老厂房结合起来。当疫情好转,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考察,无不被壮观的仓库建筑群所震撼,还未拆迁的东贸库现场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粗粝的生命力:
一、建筑群体感:库区的仓储建筑群赋予的整体感的力量。
二、单体体量感:30米X90米的单体建筑,在尺度上表达出一种自主性。
三、内部空间感:虽然东贸库被列入历史建筑名录,但之前由于堆满物资,其空间的审美价值并没有被发现。这次现场探查,访客都是第一次见到东贸库的真颜,无不被室内的光影和空间折服。
经过这次现场调查,设计团队放弃了之前的设计,决定直接将库房本身作为展示中心,由于这个方案是现房使用,可以节省大量报批和建设时间,获得了甲方决策者的同意。另外,我们改变了之前将旧库房作为新建公共建筑从属的想法,而是将公共空间视为包容历史建筑的容器。在三十余栋建筑中,最后只有七栋被保留,而且由于保留栋数有限,判断建筑留存首先是根据单体的价值,而不是它们整体的格局。所以再在这七栋之间去寻求关联性真是“内卷”(involution)了,必须向外卷(evolution)去发现能把这七栋仓库包容和放大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住宅以外所有的公共建筑和景观空间。
至此,设计团队的工作重心将由展示中心单体设计,转向把所有的公共空间资源导入到以东贸库的再生为轴心的空间设计。这个方向需要把所有的单体设计委托给一个公司统筹,以发挥出整体文化价值。甲方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决定由都市实践单一完成所有的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这才使东贸库项目整体焕新成为可能。
在建筑层面上,东贸库30米宽的山墙被提取为造型的母题,在此基础上做不同的体形几何变化,用形态学的方式为各种不同的项目选择合适的形体,从而使新建筑不仅仅在体量上与老仓库和谐,还带来了与原有工业建筑建筑不矛盾的新意。在规划层面上,原有仓库区物流格局是线条化的,而现在的住区公共配套则是网格化的,所以规划布局对于激活东贸库更为重要。我们以2#和4#仓库为背景,规划了南北两个社区公园;再以规划道路为十字轴,把老仓库融入到整体街墙的住区界面,从而完成新旧布局的转换。
关键路径二 保护利用的程序正义
目前我国现有的文保规划制定时期较早,往往偏重于保护而不是利用,某些程度上反而束缚了有效发挥建筑功用的空间。所以东贸库项目不仅给予了建筑师,也包括文保规划学家一个契机,来思考与实践。沈阳建筑大学的陈伯超教授领导的文保规划与我们的建筑设计研究同步进行,使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窗口期内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方互通信息,在专业的测绘,检测和修缮工作基础上,使保护规划合理化,使再利用设计合法化。
关键路径三 润物无声的木构再生
改造设计中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木结构再利用与现行规范的矛盾。2#和4#库的原有屋架结构为三角木桁架,是建国初期的苏联援建设计:科学,精准,经过高侧天窗的自然光渲染极具几何美感与力量感。然而,现有结构规范和防火规范都局限了现有木屋架的直接再利用,如果想继续做为结构,必须加大构件的尺寸,这就在造型上彻底改变了原造型的观感。面对这种两难,我们与结构工程师共同努力,将相似形状的钢桁架植入现有木桁架体系中,在不改变原视觉感受的前提下,卸掉木结构荷载,使木构架的暴露不违反现行的规范。通过将现有柱位上的木桁架部分置换成相似形状的钢桁架,并通过加厚的钢桁架的上弦杆与品间檩条承受新屋顶的荷载,从而隔离了屋面荷载与原有木桁架,使之不作为结构构件,而只是装饰构件在空间中展现。为了保证三角桁架的视觉连续性,每两品钢桁架之间保留了三品原有的木桁架,并在钢结构中延续了木结构斜撑作为装饰,从而保留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感。
关键路径四 温室花园的社群建设
最先改造的2#和4#库,每一个仓库都是由3个30m*30m的单元构成,文保导则规定外立面只能做较小的改变。对于这样进深大、开窗小的房子,唯一的出路是打开天窗做自然采光和排烟。既然已经做天窗了,为什么不做个温室?于是一种空间构想产生了:每一个库都是从一端进入的三进空间,第一进就是一个温室,开门见景,这是针对东北严寒气候而量身订制的再利用工业遗产空间的新类型学。
2#库改造为社区图书馆。在阅读实体书式微的时代,阅读场所本身的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营造成为能够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仓库的结构为“阅读圣殿”的氛围打下了基础,温室的概念则使公园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阅览室。
4#库改造为营销展示中心。第一进是以种植着芭蕉的水池为中心的“伊甸园”,它是种满花木的洽谈区,兼做社区的会客厅。我们运用造园的手法,直观见景搭配迂回的动线,使温室体验丰富而有趣。
关键路径五 城市更新的空间正义
两栋清洗后的仓库连接起来,变成两百余米长的社区中心,成为一个市民公园的底景。连接体造型同尺度地抽象了旧仓库中殿屋架,用婚姻登记礼堂的形式定义了浪漫、高雅的入口,衬托了质朴敦实的老仓库。“空间正义”的行动理念从广义上是谋求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上的平权,在狭义上则是寻找合适的抓手来克服在居住领域上的空间歧视。我们视东贸库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规划,为实现城市空间平权的一个绝佳的机会。老仓库这样质朴的工业遗产经过设计加工后,为社会不同群落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出口:老龄人的乡愁,年轻人的时尚,低收入者不会有高门坎感,高收入者也会觉得体面……这其实是用一种文化景观来弱化社会身份固有的差异,而生成一种和谐社会的“想象的共同体”。
结语
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是在2020年疫情之后不容许现场踏勘前提下启动的,又是在极度有限的时间框架内完成的。这反而使我们回归逻辑的简单性,用最直白的方式让文保导则落地,让工业遗产重生,让老建筑融入社区。这种直白的表达需要找到理性的路径,本文追记的几个关键点锚定了这条路径。今天,工地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两座改造好的仓库让人们对这个社区的未来更加憧憬。被拆掉的仓库的木屋架又悄悄地设计成小学教学楼屋顶上的灰空间,它们将被循环回这个社区,在更高的位置静静地俯瞰着这里新景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