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 表皮](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ab86/3e4b/3128/d100/0005/newsletter/_DSF2219.jpg?1640278898)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abd8/3e4b/3128/d100/000b/newsletter/IJNN6966.jpg?1640278983)
茅洲河作为深圳的第一大河,穿越了深圳的宝安区和光明区两大区,放眼看去两岸大都是工业厂区,其中光明区是以高新技术著称的产业新城。左岸科技节点正位于光明区茅洲河上游的左岸,是茅洲河12.8km碧道工程中最大的节点。基地被两条城市快速路垂直切割,三角形的地块遍布着物流仓储的临时用房。站在仓库环绕的硬质场地上,很难感受到茅洲河的水岸资源,原本滨河的绝好地段却如同背向城市的一道裂隙,割断了茅洲河的自然水岸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联。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b100/3e4b/31ac/f900/0007/newsletter/_DSF2521.jpg?1640280301)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6 的图像 33](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abbf/3e4b/313a/b200/0001/newsletter/DJI_0150.jpg?1640278947)
2020年,这块河畔的遗忘之地迎来了焕新的的契机,这里将建设科技展示中心和主题活动公园。这块场地似乎有了重新接纳自然、链接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在8.8万平方米的三角形基地上布局一组规模不大的科技展览馆,必然面对着大片的“留白”,在如此小的建筑密度下,建筑体量无论是选择偏安一隅还是崛地而起,似乎都不是我们理想的应对方式。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b0e8/3e4b/3191/ac00/0003/newsletter/_DSF2502_20210428%E6%9B%B4%E6%96%B0%E4%BF%AE%E6%94%B9.jpg?1640280276)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24 的图像 33](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f29/f91c/8185/6300/0003/newsletter/%E5%B7%A6%E5%B2%B8_%E5%A4%A7%E8%BD%B4%E6%B5%8B_0506.jpg?1640267523)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b25/f91c/8105/8700/0010/newsletter/_DSF2549.jpg?1640266487)
虽然建筑的占地仅仅几千平方米,但是整个8.8万平方米的公园却是我们整体思考的范围。考虑到三角形场地的特质,我们将主入口和主展馆布局于场地宽阔的一侧,并提出增设一座人行桥联络科技公园和右岸的楼村湿地公园。游览线路如同游走于场地上的笔触,科技游览为主题的空中橙线和生态游览为主题的空中蓝线交叠串联,立体漫游路径连覆盖了整个公园,同时形成地面的遮阳系统。疏密交织的空中廊架形成了“书写”整个公园中的“行气”,成为联系整个公园各项功能和连接堤顶路及河岸的开放游憩空间。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桥梁作为整个公园的“实”的部分,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不仅被橙蓝游览线串联,也与公园中主题景观场所的“虚”处对比和互文。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b0a7/3e4b/31ac/f900/0001/newsletter/_DSF2405.jpg?1640280195)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 楼梯](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a69/f91c/819b/4e00/0010/newsletter/_DSF2178.jpg?1640266306)
主展厅的北侧,我们设计了一片地面翻起形成的大草坪。通过草坪人们可以不知不觉地缓行至展厅的二层,走上整个空中游览线路,走向分展厅的屋顶,在河畔眺望茅洲河的远景。大草坪底部是混凝土结构的半下沉会议宴会厅,与钢结构的主展厅折板屋面直接相接,消解了主展厅的巨大立面。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a38/f91c/8105/8700/000e/newsletter/_DSF2112.jpg?1640266242)
分展厅则沿河布置。为了不遮挡茅洲河的观景视野,我们将分展厅的屋顶和橙蓝游线相连。游人可以沿着分展厅屋顶的路径向河边漫游,通过堤顶路,抵达V型桥。小展厅则自由分布于整体动线之上。构成橙蓝廊架的模块与小展厅的模块采用了相同的模数,在统一的结构框架中可以根据未来的功能变化灵活增减,具有多场景适应性。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abf1/3e4b/3128/d100/000d/newsletter/IJNN6915.jpg?1640279001)
生态改造体验场所与室外科技展示场所散布缀连在橙蓝交织的动线上。湿地、镜面水池、喷泉、观演广场形成一个又一个游览路径上的兴奋点,避免了单一空旷的大景观做法,以活动为主导的设计策略使整个公园内容丰满、充满活力。完整硬质的场地在此变为柔软的湿地,一系列的生态湿地具有雨水蓄滞净化的功能,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生机盎然的休闲游憩场所。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9b7/f91c/8105/8700/0006/newsletter/_DSF2067.jpg?1640266125)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室内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7b6c/f91c/819b/4e00/0014/newsletter/3_The_first_floor_of_the_Covered_Bridge%EF%BC%88%E6%9D%A8%E7%A7%80%EF%BC%89.jpg?1640266541)
由于该项目面临着紧张的设计和施工周期,我们以各自大小不同、组合不同的单元模块来组织主展馆、分展馆、小展馆的建筑构成,其中主展馆为大跨度钢结构,屋盖最大跨度约38m,结构采用空间桁架体系;分展馆最大跨度约为20m,屋盖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通过坡屋面高差形成整体桁架体系。同时,我们尽可能采用现场组装工厂预制加工钢结构构件的建设方式,并积极协调土建、室内、幕墙、展陈、景观等多专业交叉作业,同步配合推进。最终在六个月的极限周期内完成了整个公园的设计与建设。
![深圳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 建筑图](https://images.adsttc.com/media/images/61c4/abc5/3e4b/3128/d100/0009/newsletter/5_The_bridge_with_the_V-shaped_structure%EF%BC%88%E6%9D%A8%E7%A7%80%EF%BC%89.jpg?164027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