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会所
甚么样的空间被称为「集会所」?一座由木头所搭建的屋架,还是一棵树就足以提供人群集会空间?「集会」的状态不应被空间的框架给限制住,定义一座集会所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明确的墙壁边界。
17公里海岸线上的航站
新竹的17公里沿海架构上,在那鲁湾街尚未出现一个好的停留点。透过这次集会所的设计,让此处成为一个航站、车站一般的集会场所。原住民、游客等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能以不同的观点,同时出现、经验,叠加在这座地景建筑之中。
水平线与水平性
从那鲁湾街望出去一望无际的水平线是令人感动的,湿地及海岸线蜿蜒到无限远的远方,环境中没有物件与物体,仅是一片融合在一起的风景。集会所能不能与大地成为一体呢?虽然无法将人造建筑完全与自然环境相等比拟,但仍然思考着要如何尝试趋近、讨论「建筑就是环境的一部份」。
动态身体的移动
人潮散去时,静止的集会所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而当人群聚集在此,空间中的风、光、视线,令人想自由移动、不自觉探索空间。透过许多弧墙的曲线、四处开阔的透明拉门,没有明确定义的空间,似乎隐约有股力量,让人漫步其中时产生对空间的好奇。这样的引力像自然生生不息的能量,水在这片湿地之中不停流动、寄居蟹在流沙间爬窜。
爬山
一般而言,建筑被当作观看的重点,而在那鲁湾里民集会所,看出去的风景应当比看着建筑的时刻还多。拔高的瞭望塔提供了360度阅读环境的机会,立起的墙体让人们在旋转向上的过程,就像爬山行经的过程一样,只能看见一侧方向的景色,而当绕行至最高点时,不知不觉已浏览整个海岸地貌的全景。
有意识的弧
看似随意的弧,其实是经由反复确认日照角度所形成的。在构筑时是被清楚整理过的弧,不让零碎随意扭动的曲线影响建造的效率。即便如此,经过数学计算的曲线,人们幷不会在空间中意识到四个虚构参考的圆,而是自然流窜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