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郡礼德学校是一所面积10.7万平方米的K12学校,一期3~12岁学段建筑已大部交付使用,二期13~18岁学段预计于2022年秋季交付。学校校址位于沈从文先生笔下纯美的湘西山水之间。场地初始仅东北角一条原生小径能够进入,沿山麓蜿蜒向南,连接场地南侧尚在规划中的城市道路,并将占据场地3/4面积的丘陵与相对平缓的谷地区隔开来,实测场地高差约52M。场地东、南连天继日的山系间,杭瑞高速从崖壁贯出,逶迤南去。
面对这样一方自然造化的场地,我们坚信这些绵延不绝的石头山所造就的环境基质,是这里的孩子之所以能长为“这里人”的根本教义。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思考,便是如何在充分尊重和保持原有山体地貌的基础上,将作为外来人造物的建筑植入其间,与场地以及周边山体环境形成积极的对话共生。原生的山麓小径勾勒出山体自然的样貌,也是整块场地在规划初始的控制性线索。小径整修后,成为贯穿校园的主要交通路径,两端联结城市道路的节点则分别平整作为低龄学段和高龄学段的主要出入口。小径西侧相对平整的谷地作为主要的文体活动和生活区域,东侧成簇的山体,则留给主要的教学空间体量去消化。
小学、初中、高中三组主要线性体量平行于等高线,贴伏于山体半高处伸展,让出完整的丘顶。同时,在每组体量内部通过垂直方向2层高度的扭转变化进一步消化地形起伏,寄望于观者从建筑本身亦能够清晰地阅读出山形地势。满足百余个教学班使用需求的大量室外运动场,一度是我们保留原生环境基质的重大挑战。谷地区域地形平整,但尺度有限,必须劈除1/3以上的山体方能容纳。权衡之下,高龄学段的400米运动场被安置在场地东南起伏较小的台地上。清表、台地平整、基础开挖产生的土石方被填置于谷地中。标高整体抬升后的谷地,除了文体活动和生活区的建筑场地外,还提供了低龄学段的运动场和丰富的球类场地。
毗邻高速公路隧道的区位条件,限制了爆破等破坏性场地处理手段的应用。我们反复多次、通过不同软件模拟对比了场地处理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场地平整的工程量。同时,为了降低填方区基础处理的难度,设计结合活动场馆、车库、接送站等对采光没有必要诉求的功能,对标高抬升后形成的架空空间进行了最大化利用。为了消解线性体量内部较长的流线带来的使用和体验问题,也为了进一步优化建筑与西侧山体环境的对话关系,每组教学体量又朝向西侧山体,以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生出几组衍生的“枝杈”。
每组扭转角度经过计算后的“枝杈”的山面,是一个个整合了交通核和出挑平台的取景框。“枝杈”间围合出的朝向山体打开的区域,是每个学部的“自留地”。依山体坡向叠落的自由体量之中,是丰富的情景式和项目式教学空间。平台之上,是尺度经过优化之后,更贴近原本山谷体验的、留给孩子们课间放风的地方;也是由生活区到教学区的通学过程中,一条颇具趣味的路径选择。层间伸出的架空连廊,是紧凑的教学时段联结教学、运动和生活空间的高效路径;也是学有余暇,间或放学路上独自感悟的去处。建筑主体上的大尺度开洞和架空楼梯,是“这边”的书声和“那边”的树语混响交融的所在。垂直扭转的屋面,是孩子们户外写生课程的教学场地,也是雾霭之上,携手寄望山外世界的“远方”。
十余年处理中小学校园设计的经历中,我们始终相信环境在人性造化层面的积极意义。无论项目所处的环境基质是闹市抑或山林,是特定的使用模式抑或人文语境,总有它与众不同的特征。差异只在于有些就安安静静放在面前,等着设计者去雕琢,有些却隐匿于众生之间,需要苦思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