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师: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意匠研究室
- 面积: 416 m²
- 项目年份: 2021
-
摄影师:吴清山
-
厂家: Hebei Shengyang Metal, Shanghai Zhu-cheng, Tianyuan tile
更新:乡村住宅的弹性
洙凤村是浙江省上虞市下管镇有名的知青村,拥有独特的知青文化。早在1965年,洙凤村就迎来第一批次的知识青年在此插队落户,之后的1973年、1974年、1976年、1977年又迎接到四个批次的知青来此落户。自2020年开始,在下管镇的委托下,洙凤村知青记忆收藏馆、知青食堂、知青医疗馆、这些由村居改造的小型文化设施项目逐步设计建成。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设计以微观尺度上的更新策略将改造的建筑群微妙的介入到原有乡村聚落当中。这样的构思,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虽然预计到乡村民居保留和翻新的施工过程会遭遇特别困难,但设计仍然尽可能地延续了乡村住宅的尺度、保留部分原有构件、通过内部空间和功能的重新组织、弹性的转换了民居从私密到公共的属性;另一方面,业主对于工期的严格控制决定了建筑空间和细部的定案需要在现场与多个工种的工匠们一起协同合作,于是就产生了建筑构造设计的弹性策略。既要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又要尽量地体现出新旧要素之间的融合性。
改造:小改动中的格局变迁
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自发性改造,通常伴随着不同阶段中家庭成员结构变化而通过局部空间改造来加以协调和适应。在村居土地权属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民居改造只有通过小尺度的投入和调整来获得较大程度的空间扩张来适应新的家庭生活——这是来自乡村空间演变过程的朴素智慧。于是,我们认为设计既要尊重传统村落的空间特点,也需要介入新的轻钢结构、石笼墙等现代材料,因地制宜地介入乡村改造,从而达到新旧交融互相渗透,进而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空间格局的作品。三栋原本作为民居的建筑,其原有的木结构、夯土混合结构、砖石砌筑结构都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域魅力。改造设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延续原有空间构成要素所积累的共有记忆,同时让改造后的空间承载更加灵活多样的公共性功能。因此,我们面对的挑战不是简单地从零开始设计,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民居原有结构、及维护的要素。当建立起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与现存的这个结构秩序之间的关系。而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是这个项目推进中与原住村民之间的沟通、调整深化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几乎同时进行。
加密:被动适应的推力
当民居受到有限的土地权属、空间、结构等条件的制约,其空间生长方式也会自发地转向民居的内部来重新组织空间。通过调整和增加民居内部空间的使用强度和密度来实现对于需求增长的回应。这与自然界当中生命体在其生长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被动适应所产生的张力和韧性相似。这三栋民居改造设计的真正乐趣在于将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传统村居建筑与新介入的结构体、以及包含村民记忆的展示物件之间进行重新整合,并在更大的乡村景观的尺度上协调这些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例如在知青记忆收藏馆的设计中,为了实现落成后也能够和传统村落之间保持记忆上的关联,我们保留了建筑的石材砌筑式墙体与木结构,并通过钢结构的介入让室内空间变成一个更大的体量,容纳了更多功能和人群的聚集。当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和洙凤村的集体记忆联系起来,便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属于体验者自己的洙凤村。
细部:作为大家共同记忆叠加的痕迹
在整个洙凤村系列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细节的重要性不断被业主提出的功能需求所强调。现代建筑通过成品组装的形式直接产生细节,而乡村的日常建筑则通常以工匠手工操作的方式呈现出空间和细节,这显然是另一种创造与智慧。细节(Detail)原本是一种讨论建筑设计深度的专业术语,它本质上意味着建造和使用的智慧。没有巧妙的构思,便不会产生具有独特细节的建筑。洙凤村文化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融合了当代建构工艺和乡村工匠的建造智慧。虽然每栋建筑的实施过程都伴随大量的试错和尝试,但我们依然享受着完成之后乡村空间和每一座建筑的细节——这是村民和游客共享的全新场所,更是让乡村的历史记忆与建造智慧产生并置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