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武汉光谷一高新产业园内,主要作为园区的公共展厅和共享会客厅功能空间。围绕这个建筑都是高层、均质的办公空间,体现着生产最大化的、坪效最高的要求——类似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鼓吹的“居住的机器”的形态,方正的体量,密集的窗户,多米诺体系的无限延展——是重复而无趣的。好在建筑设计公司给与了这个展厅稍微不同的椭圆形外观,意图在方盒子体量群中植入一个异型,其内空也达到了9米的高空。
设计掌握了一个度:并没有把所有的空间功能填满;而是依托这个半毛坯的空间,为后面的一些不确定功能,打一个基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这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使空间具有可变,拓展的可能。功能不那么具体,空间又很空旷,有点像现今大家被抖音等无聊视频包围的生活,无趣而空洞。这让我想到了马列维奇对至上主义的宣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情感,而有意义的情感又是与唤起这种情感的环境毫不相干的。”——这种情感的至上,是创造性艺术的追求。身处这个空间的情感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向上”的情绪:原始的两层楼板空间,在内部交通上并不直接连通,应该有一种手段让人能到达,能连通,能探究身在高处的感觉。而身在高处,又是那种“悬浮感”最让人着迷。
功能上联系一层二层的折板楼梯,成为这个空间中向上情绪的直接表达,从顶板悬挂下来的金属网将楼梯的体量立体化表达出来。在二层和三层中间再植入一个会议功能的盒子,巧妙的结构斜撑,让这个盒子如同悬浮在空中。但是二层并不是终点,继续踏上沿墙的悬挑楼梯走向三层的围廊,一段桥梁横架在高空之上。
在楼板和地板之间,感觉缺少一些呼应;我对概念草图的否定又否定,偶然得来一个联系——“天与地”的X形。好吧,就把这个无功能的X形给与这个空间吧——它是神来之笔,一瞬间让空间灵动起来,它同时成为丈量这个空高的一个“尺度”。
新的植入,主题色是橙色:会议悬浮盒子、楼梯、扶手等都被赋予橙色,它与我们刻意保留的原始混凝土梁板柱形成了鲜明的新旧对比、质感对比、颜色对比。两个锥形的圆筒,一个白色,一个克莱因蓝,貌似支撑起二层的楼板,其实只是空间对比的游戏。比起对比,空间游走和对望的游戏更有意思,也是刻意为之:从各处停留平台互相对望,如山之重峦叠嶂。
当所有的线条、颜色、体块自由地组合起来,体现出斜线与穿插的特征,从而带来不稳定的趋势,顺势向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致敬。也算是把“至上主义”向建筑空间“物化”走的更近一步。空间,只是表象;情绪,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