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设立目的是为原总部园区扩展另一工业园区,需要在30亩的面积下做出3.0的容积率。项目接手时大的体量关系根据需求已大体定型。我们的设计任务从外立面调整开始,到整合建筑景观,再到室内节点设计,逐步梳理,最终使园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场地的前身为采石场,在地下室开挖后发现众多孤石。对于这种特殊“场所遗产”,我们觉得需要将其保留且利用。这些石头之后作为重要的元素被放置在景观花园中,以此再现“场所精神”。
建筑外立面设计起源于广州的骑楼,我们通过一系列风雨廊把各个建筑单体链接,形成外廊式建筑。我们希望立面在阴影的塑造的同时,又能够通风和调节建筑的微气候。建筑体量通过线性挑板强调修饰出首层连廊、裙楼和塔楼,视觉上使得各个建筑单体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立面砖的颜色采用定制的哑光米白色,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颜色会产生微弱变化。
同时我们增加了一个独立的展厅体量,与其他单体一同形成U字形布局,呼应与致敬老园区的半围合布局。
首层平阔的广场犹如基座般锚定了分散的单体,赋予园区连贯与端正的气质。贯通裙楼与展厅之间的“游廊”即是立面的一部分,也是广场的延伸。它在人与工业尺度之间找到了缓冲与平衡,模糊了室内外界面。下沉的树阵广场铺排出三级高差,结合喷泉与水景营造静态广场内院。一同与轴线上的展厅单体和大堂形成视觉通廊。
五楼露台围绕着小叶紫薇结合台阶将庭院分为三进。动线与景墙的引导让视线从周遭回归至园林对景。日常快节奏脚步通过台阶与高差处理逐步变缓,最后穿过木格栅进入茶室。
大堂布局因动线切分为东西双厅。裙楼顶层设置了阶梯多功能厅,抽掉多余结构柱,实现18.5米大跨度空间,最大实现台上台下互动。
界面的打破也发生在五楼露台的茶室。全开启折叠门使得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空间的室内室外可以愈发互相交融渗透,可行可望可游可栖。
尽管这是一个生产效率为先的工业厂房建筑,由于其中植入了“慢空间”外廊与广场庭院,使其呈现出别样的园区品质,营造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植物的成长、更多使用痕迹的叠加,整个园区会愈发宜人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