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
2019年,大于建筑和不也设计工作室受上海体育学院及世纪出版集团之邀,设计沪上首家体育主题书店“绿瓦体育书店”。 面对原始毛坯状态的基地,业主提出的唯一空间设想是充分利用挑高17米的天光中庭“打造一个地标”。这一通常只出现在城市尺度的要求不仅明确了设计核心,也把仅有一层的书店空间的主延展方向从水平改为垂直,为后来的形式概念埋下种子。
近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处理室内项目时常常“造山”,原因大抵是传统园林的叠山手法既关照人体尺度,又颇易转化为丰富的硬装造型,这对通常不善软装的建筑师群体有着天然吸引力,但我们在本项目中采用这个概念,其实主要是从一个现实问题出发,即如何在一间书店中表达业主需要的“体育特色”。书籍培育智识、体育强健身躯,为把这对看似相斥的元素统一在同一空间内,我们想到古谚“书山有路勤为径”,以及它更为近代的转译“勇攀知识高峰”。于是,“求知”和“登山”等价:探索智识边界与突破肉体极限的努力殊途同归,都是人类对真理止于至善式的追寻。两者在“山”的意象中得以统一,我们也获得了叙事自洽的形式母题。
明月十六峰
我们在初访基地时发现,受建筑原始结构限制,人进入书店后要先在一小段低暗天花下走几步才能拐个弯进入中庭,这恰好欲扬先抑地增强了中庭空间带来的感官冲击:室内高度陡然提升5倍,近1:2的底高比迫人抬头仰望;天光下拂,中庭西墙呈现出如同五代宋初巨嶂山水画般的巍峨气势。我们于是决定在此设置一座13米高的“主峰”,用来统领全店的“书山”。基地建筑是上海体院的乒乓学院楼,我们延续了原有街角花坛中乒乓雕塑的形式,设计了大量球形装饰灯散布室内,又在“主峰”顶部设计了一轮圆形光洞,“主峰”也因此被业主命名为“明月山”。山分五层,层层叠退,由一道台阶从山脚折复上攀,串联起山内的3个“藏书洞”和4处阅读平台,算是真正把读书和爬山这两件事合而为一。底层的大藏书洞由4个相互联通的小空间组成,四面均留有出入口,使得明月山不仅是视觉中心,也是流线中枢。几乎占满整面墙的明月山多少取得计成“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的园意:访客被外立面的三层分隔欺骗,不会想到室内有这样一座“巨构”,等迎面撞上时则是满目皆山、不能尽收全貌。与供奉巨像的阁塔空间类似,人们在三个楼层只能分别直视这座主峰的山脚、山腰和山顶。
以明月山为核心,我们在各空间内散点布置了15座以阶梯为形式母题的小型“书山”,分别承担书架、货柜、座椅、吧台、讲台等功能。它们和明月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同构的“山系”,作为实体的空间节点来藏书、纳人,而“山间空地”形成的网格路径与开阔空间则允许访客自由巡弋,在从此山到彼山的游访旅程中完成一次对书店的个人探索。
远上蓝山
空间中最瞩目的蓝色,来自我们初访基地时的偶然触动:一扇建筑外墙金属门上未剥落的蓝色保护膜与墙面的灰色真石漆并置,两种颜色与材质的微妙对比传递出一种动静相宜的独特气质,我们当场决定将蓝色与水泥色作为未来书店的主色。令我们意外的是,在后期和业主的讨论中,这蓝色又被大家赋予各种与书店主题相关的解读,为建筑师第一感觉的恰切反向求据:乒乓球桌的蓝、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蓝、青绿山水画的蓝、马蒂斯动感剪纸的蓝……似乎蓝色也是最能融会体育与人文精神的色彩。最终,大家决定采用山体的蓝色木纹与墙面的灰色水泥并置,以精致与粗砺的对话回应精神锤炼和体育竞技间的关系。
在蓝灰两色之外,我们在以讲堂为代表的访客长憩之处选用原木及金褐色的家具配饰,创造温暖的局部氛围。为满足讲座与展览两种功能的灵活切换,讲堂墙面悬挂了可调整布局的穿孔板展架,堂内的长凳也经过特别设计,在垂直叠放时可作为搁架使用。结合书山的散点式布局,我们在书店内各处墙体上设置了大量尺度不一的洞口,以引导读者动线与视线的穿透交织,希望在有限面积内创造出流转萦回、深远无尽的体感,激发访客对空间的探索兴趣。绿瓦体育书店掩映在上海体育学院西门外的树荫中,用一片别有洞天的蓝色群山静待远到的朋友。当门外暮色稍浓,中庭天窗下的光轮统摄各处球灯渐次亮起,漫布书丛间的光晕如同山间明月、海上灯塔,指引人们在知与行的双重世界里泛海登山、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