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不趋同的商办园区设计将利于城市空间多样性的实现。面对此类项目,我们总是鼓励找到场地独有的特质、场地与城市的专属关系密码,再从中生发完整的设计线索。——凌建, goa大象设计执行总裁&总建筑师
轨交枢纽旁的商务地标
杭州东站是中国高铁网“八横八纵”的关键节点,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为打造以东站为中心的“国内一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杭州城东新城将发展150万㎡的商业矩阵集群,补齐板块商业发展劣势。东站花园国际位于枢纽东轴线一侧的重要路口,距离东站步行距离不足1000m,项目旨在成为串联城市活力环的活力点,为区域商务业态赋能。东站花园国际总用地面积约为2.4万㎡,总建筑面积约为13.7万㎡,聚合三幢花园式办公楼、一幢星级酒店和漫步式商业街区。场地内多业态复合让“商业”、“商务”与“商旅”良性互补、循环互动,形成独特的“商业商务生态链”。
场地的极限挑战
项目用地十分紧张。根据规划,地块限高50m并须满足3.5的容积率。以单栋建筑12层核算,建筑密度至少高达40%。同时,基地东北侧规划的居住区距离场地不足50m,新建办公楼需要较多退让以满足周边住区的日照需求。双重因素作用之下,可供建筑布局的场地环境已十分狭促。而在场地局限性的另一侧,是项目优越的区位所对应的对于形象和标志性的需求。场地南侧毗邻杭州东站视线主轴,北侧所临天城路是直通车站的主要道路之一。场地西北、西南成为重要的形象展示面,也参与构成杭州东站周边的城市天际线。如何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创造出舒适宜人、小中见大的空间体验,在尊重城市界面完整性的基础上兼而满足地标性要求,是建筑师面临的挑战。
顺势而为的“扭转”
基地与正南北向存在37°的夹角,这一看似消极的因素恰恰成为建筑师解题的线索。方案首先根据功能需求沿城市道路布置体量,保证建筑容量及较好的贴线率;在此基础上,建筑师通过一个巧妙的“扭转”动作,将斜向布置的矩形楼栋扭为弯折形态,四条弯折线条继而构成“围而不堵”的“风车状”布局。这一独特的总图策略不仅完美满足容积率要求、东北侧日照要求、退界要求等苛刻条件,更在尊重城市界面完整性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个性的表达。因扭转而成环抱之势的楼宇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曲折灵动的内部空间给人以“自然峡谷”般的奇特体验。为规避对视影响,建筑师将核心筒布置于建筑中的相对消极空间——楼栋间距最近的转角处。为强化“峡谷”的空间层次,建筑师在3层、11层高度设计了局部退台,种植绿色植物,为办公人群提供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平台。“扭转”后的建筑在场地四周留出尺度适宜的小型广场,具有强引导性的弧形界面展现出全然的开放姿态,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从城市街道走进场地内部,或参与商业消费,或漫无目的地游走闲坐。
简洁而丰富
杭州规定居住建筑100米范围内,朝向住宅的建筑立面禁止设置玻璃幕墙。结合造价等限制条件,建筑师在“窗墙体系”的基础之上构想立面设计。w最终的建筑立面体现了形式感与功能性的融合。结合弯弧体量的几何特征、隐藏开启扇的需求,建筑师采用横向铝板构件作为建筑立面的主要要素。为同时满足建筑不同朝向部位的差异性需求——西侧趋避西晒、南侧引入日照,建筑师对出挑的铝板构件做出三维扭转处理。东西侧高1.5m的梯形截面扭转渐变为南侧高0.5m的三角形截面,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感。整体立面简洁优雅而富于变化。站在城市街道观看,所有立面开启扇被隐藏于遮阳构件后,高性价比的窗墙体系仍然实现了近似于幕墙体系的品质感。
材料与细部
项目采用氟碳喷涂的银白色穿孔铝板,铝板渐变收边处通过类似榫卯相扣的精细化节点确保建筑外观的精致度。玻璃颜色较深,透光率约为42%,反射率约为13%。在深色玻璃的映衬下,铝板的优雅、轻盈被表现到极致;而铝板的反射也让玻璃的色泽局部提亮,体现出层次感。建筑师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进行打样,确保从不同角度不同朝向观看材料,都能呈现细腻优雅的色彩色泽感受。
结语
依托杭州东站巨大的人流量和潜藏的商机,东站花园国际旨在塑造一座具有城市属性的开放式园区。建筑师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地标性,探索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巧妙策略,为同类型的建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