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Ashley Mendelsohn

BROWSE ALL FROM THIS AUTHOR HERE

盖里如何用“低”技术手段,创造“高”科技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盖里如何用“低”技术手段,创造“高”科技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 Image 4 of 4
Mountain climber installing titanium facade pane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Photo: Aitor Ortiz. Image © 2017 FMGB Guggenheim Bilbao

本文来自 guggenheim.org/blogs并授权转载,原文章标题为“在20世纪90年代,如何用数字化电子化共同创造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本月将迎来它第20个周年纪念日。从199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它被多次评价为“科技进步的尖端”。尽管对模拟软件CATIA(电脑辅助3位交互应用)的使用是一次无可争议的突破性进展,但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却明智地采用了许多低技术含量的手段。1991年至1997年的建造过程中,这个有棱有角的钛合金表皮建筑被视作是电脑模拟和数字技术实践的转折点。巨大的转变囊括并渗透入建筑项目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过程和建造方法到对通信技术的运用。

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过去58年的演变历程

此文章最初以“赖特的生命体: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演变”为题,发表于guggenheim.org/blogs网站上。ArchDaily已获此文发表授权。

1957年,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站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宣称:“这些所有都是一件东西,是一个整体,而非组件与组件堆砌而成。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实现的理念。”赖特所提到的“理念”,就是他在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倡导的设计思想——有机建筑。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空间连续性,建筑的每个元素都不能被设定为设计分离的组件,而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也许连赖特本人都没有预料到,他所提出的‘有机建筑’,确实在经年日累后如生命体般产生了真的变化。博物馆的螺旋形状维系了建筑的整体性和树立了其特征,因此不做改动。然而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一系列的增建和改造工程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