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过去58年的演变历程

此文章最初以“赖特的生命体: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演变”为题,发表于guggenheim.org/blogs网站上。ArchDaily已获此文发表授权。

1957年,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站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宣称:“这些所有都是一件东西,是一个整体,而非组件与组件堆砌而成。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实现的理念。”赖特所提到的“理念”,就是他在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倡导的设计思想——有机建筑。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空间连续性,建筑的每个元素都不能被设定为设计分离的组件,而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也许连赖特本人都没有预料到,他所提出的‘有机建筑’,确实在经年日累后如生命体般产生了真的变化。博物馆的螺旋形状维系了建筑的整体性和树立了其特征,因此不做改动。然而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一系列的增建和改造工程逐步展开。

站在原有第五大道车道和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入口看到的景象, 1959. Image © William H. Short

古根海姆博物馆内的大坡道经常被形容为‘一条自上而下围绕着圆形中庭的街道’。当博物馆最初开放时,交通路线确实是如此穿过建筑内部的:从第五大道进入,沿大范围的曲线路线前行,最后从89街离开。赖特是非常迷恋汽车的,汽车可以让使用者自由地控制并做出选择,这一特质体现了民主性。1943年,赖特从Hilla Rebay(博物馆的创始负责人,1939 -1949)接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项目委托后,提出选址在布朗克斯区的河滨公园(Riverdale Park)的建议。他不担心地址偏远,他相信汽车甚至直升机出行会在战后变得普及。他写信给Rebay:“我们要做的事情无需在意走在人行道上的人群。”

待赖特重新将目光聚焦到曼哈顿范围内的场地后,他画下了博物馆早期的草图,并坚定不移地加入了一条车道和停车场;甚至在他1945年的建筑模型里也加入了汽车。最后,停车场被室外雕塑公园替代,而车道则正常运作到1975年。当时围合的车道和公园,为博物馆的基本用途提供了空间,包括书店、餐厅和入口处。

在赖特原来的设计构想中有一处行政大楼,被戏称为‘监控台’,行车道则从这处大楼下方穿过。在最初的方案里,这栋建筑还为创始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和 Rebay 设置了居所。在1958年12月10日,赖特这样描述监控台:“这是专门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而设的空间,也用于放置各样设施供员工们日常操作,还能用于接待博物馆理事和他们的朋友。因此,这是一个举行社交场合和进行宣传活动的地方。”

从‘监控台’3层看到的原有工作空间, ca. 1960. Image © Robert E. Mates
从‘监控台’4层看到的原有工作空间, ca. 1960. Image © Robert E. Mates

1958年的施工图集里,详细地标示出了董事会会议室,图书馆,办公室和其他工作空间。在这些文件里,可以看到空间里配备了吻合建筑曲面的定制桌椅。可最终这些家具并未被制成,而是用了随处可见的方正长桌,在弧形空间里略显别扭。1963年,在建筑开放的四年后,监控台二层被改造成展览空间,也就是如今的 Thannhauser Gallery。监控台的其余空间也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用途,现在的建筑第一层设有礼品店,第二层和第四层设有展览空间。直到2016年夏天,建筑第三层才全部被改造成博物馆的咖啡店。

‘监控台’里的工作空间 ca. 1960. Image © Robert E. Mates

博物馆最明显的改变之一却是鲜为人知的:外观颜色的演变。当博物馆在1959年10月21日对外开放时,外观颜色与水磨石地板颜色相似,是暖色调的黄棕色。熟悉赖特风格的狂热粉丝们会发现,这种色调会让人联想到他的其他混凝土建筑,包括俄克拉荷马州巴特尔斯维尔(Bartlesville)的普莱斯大楼(Price Tower,1956)和流水别墅的露台(1939)。

1959年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最初的浅黄棕色外观 Image © Robert E. Mates

选择浅黄棕色作为立面色调这一决定,是为了遵循有机建筑的理念——赖特有意将外立面与水磨石地板统一,给人光滑且连续的一体化空间感。实际上,为了强调建筑的连续性,赖特意图使每个表面都保持同一种颜色。当 James Johnson Sweeney(1952-1960年任博物馆负责人)坚持要将室内展厅的墙壁涂成白色时,赖特便写信给所罗门的侄子哈利•古根海姆抗议:

“这种类型的建筑,内部空间不能独立于外部形象,内外空间是一种无间流动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相互分离的,整体性便荡然无存,你将拥有一座过时的传统建筑。这座建筑的内外特征是相互交融的。这种整体感会生出庄严感和简洁的力量——这是我们的文化里少见的真实品质,更是 James 从未见过的一种品质……所以,将内部从博物馆的外部撕扯开,实际上是在摧毁建筑的价值与美感,削弱建筑的特点。”

赖特在这场争辩中输了,但外部颜色的选择却是他一个人的决定。尽管如此,建筑外部的米色立面只维持了五年。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一系列的涂漆工序逐渐将博物馆慢慢变成今日众人熟悉的灰白色建筑(实际上是浅灰,更精确地说是 Tnemec BF72 Platinum)。到了2007年,在经过对混凝土墙面上12层涂料进行深入彻底的分析后,纽约市地标管理局(New York City Landmarks Commission)指定了一种颜色作为永久涂料。他们决定使用冷色调的浅灰色,与建筑相关的最常见颜色,而不是选择戏剧性地恢复赖特所选定的浅黄棕色。

多年来,随着建筑的翻新和扩建,赖特的原设计曾被参考也被挑战。他的博物馆设计进程历经了16年,从1943年接受委托,到1959年对外开放。甚至在三年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再做出了改变。赖特的构思与文脉和环境并行,而建筑的历史意义也会在经年累月中得到发展。古根海姆博物馆容纳了多层次的合理存在,其灵活的多面真实性赋予了这座建筑以生命。

© 2017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Mendelsohn, Ashley. "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过去58年的演变历程" [The 58-Year Evolution of Frank Lloyd Wright's Guggenheim Museum] 23 8月 2017. ArchDaily. (Trans. Luo, Jinglin)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878174/fu-lan-ke-star-lao-ai-de-star-lai-te-suo-she-ji-de-gu-gen-hai-mu-bo-wu-guan-58nian-lai-de-yan-bian-li-cheng>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