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成为了建筑行业近来无法忽视的巨大挑战,在技术方面上研究节能,在设计方面考虑减少碳足迹。基于可持续的生命周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策略,减少资源消耗,延长建筑的寿命。除了我们将建筑拆解纳入循环之外,怎么延长建筑本身的可用性未尝不是更大的挑战。这要求设计者在最初就将未来纳入设计考虑的范畴内,融合当下需求和未曾发生的可能性。
Xiaohang Hou
循环经济: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中的设计策略
2022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必看装置攻略
2022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 2022 年 12 月 10 日开幕,由鲁安东、王子耕和陈伯康(Aric Chen)策展,共有来自十五个国家的数百位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参展,展览将持续三个月。
本届深双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为主题,“生息”这一概念既包含着空间上的多元共生,也体现了时间上的生命节律。它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宇宙观,也富有中国文明的传统智慧。“生息的城市”是一个共生之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文城市把“人”作为衡量城市的尺度,而人本身是极度多样化的,使得每个人都是一把不一样的尺子。就比如一座对小汽车司机友好的城市,对行人可能就不那么友好。
筑说新语:中国传统建筑的新语汇
从现代体量加以传统范式屋顶的尝试开始,我们从未停止探索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这种传承和再表达基于设计所处的环境,将其分类为“采撷”和“消融”。“采撷”是一种对传统的转译,是从“形”,“意”和“式”的方向上融入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符号,空间或精神;“消融”是一种正向的对环境的妥协,尊重原本的乡村或城市的肌理和风貌,以原本的形式和建造工艺为基础,辅以当代设计方法和技术,改善条件的同时,消隐其中。当代建筑是传统的未来,也是未来的传统,建筑师们不断用新的实践延长”经典“的生命。
中国建筑中女性的声音
在中国,正式开始女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意识觉醒,开始在社会中扮演更多的角色。女性进入建筑行业已有百年历史,然而中国由于建筑师职业制度稍晚出现,直到20世纪20年代,林徽因才作为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出现。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建筑师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将建筑读成一本书
好用和好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用和美观是对建筑好坏的标准的判断准则。然而实用很容易把我们指向功能主义的唯一解,又或者创造雕塑一般的建筑。柯布西耶说:“你用石头、木材、混凝土来盖房子,那只是建造;你触动了我的心灵,那才是建筑。” 在这里,或许建筑的可读性能够成为好建筑的标准,将建筑读成一本书,遣词造句,经得起琢磨。
建筑的任务:碳减排,从材料开始
建筑行业的未来势必要将“减碳”作为必须考虑的任务。除了就地取材的原生材料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面世。考虑新材料可以从低碳替代,再生循环,性能提升和3D打印几个方向思考和取舍。新的材料不仅能够实现环保,开启新的建造方式,并且将影响设计概念的起点和方向,带来全新观感和空间的新建筑。
大城小事,城市更新“生”什么?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1960年代,从城市整体对现代主义城市的规划做出了批判。她认为,城市更新的目的并不在于“美化”城市环境,而是通过修复城市空间与功能关系之间的断裂,建立起更为良好的整体关系。
建筑如何民主?
民主(Democracy)的实质是基于自身权利之上的人民的自治与自主,其特质在于平等和参与。如果对建筑来说,民主意味着一种更为公平的公共生活方式。那么这种生活方式依赖于建筑空间结构的均质化,形式开放、透明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也可以说民主的诞生,维系和消亡都发生在此处。
从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民主政权诞生,广场成为集会的场所,属于建筑的民主政治的代表。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集会的途径变得更为广泛和便易,但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存在依然十分重要,它代表着公民在基本生存条件之外的公众权利的空间诉求,具有表述民主的重要的精神功能。那么,建筑如何民主?我们能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建筑的公共性?
中国美学语境下的建筑意境
西方美学基于对对象进行数学的形式结构分析,以均衡、对称、黄金分割等古典形式美法则为主。东方美学与之不同的是,强调的是直觉体验性,是通过与 “意象”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从产生某种“意境”,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留白”,虚实对比,留给观者想象和感受的空间,实现 “ 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在见我,见天地之后达到天人合一,留给建筑使用者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基于弗朗西斯•凯雷的设计理念思考中国乡建策略
中国幅员辽阔带来的是各地从风俗习惯到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一方土地有一方土地的材料,建造方式和应对气候的策略。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往往保留在了乡村建筑,但我们不能忽视现代技术带来的便捷和舒适会极大改善乡村建筑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如何在传统或固有和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如何从乡村建筑的建设中汲取养分,发展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
2022年普利策奖得主弗朗西斯凯雷交出的是属于布基纳法索的答卷。用最低的价格建造舒适的房子,让使用者感到愉悦并开始梦想拥有更好的生活,是凯雷的坚持。通过对本土材料和技术的使用,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而后在海外的设计,是凯雷对自身文化的积累之后,把文化符号带向了世界。
从全生命周期,探寻中国净碳建筑之路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议题,而建筑行业占据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8%。2015年12月,《巴黎协定》提出了将全球平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以内,力争不超过1.5摄氏度。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建筑行业必须在 2050 年之前实现净零碳排放。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已明确碳中和约束目标与实施战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
新一代的工作方法:他们是建筑师,他们也不是建筑师
有一群年轻的中国建筑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定义自己,向公众展现 "新一代 "建筑师。他们不拘泥于定义,打破常规。他们想他们所想,遵循自己的信念。建筑师的身份之外,他们也是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研究人员。在新一代中,身份不再是唯一的。他们的工作方式由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在他们选择的路上,引领他们走向新的方向和新的生活。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筑盘点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即将正式启幕。冬奥会进行一次大胆的突破,在北京冰上赛区基础上,设置张家口和延庆两个雪上赛区,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冬奥会三赛区体系。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延庆赛区的规划及场馆设计工作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在6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中,中国建筑师拥有创作的主动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将建筑策划方法与建筑设计紧密融合,在“总体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 - 城市设计 - 建筑设计 - 设备系统设计”之外,提出“全尺度空间干预” 框架,完成了可持续性冬奥的中国实践。
存量更新时代,普奖得主如何回应?
城市经历了近50年的高速城市化发展后,城市更新从“增量时代”变为了“存量时代”。城市的规划从增量建设转变为对现有城市存量进行高质量改造更新,重新激活空间。对普利兹克奖得主近年来的改造作品进行回顾,面对当下的城市存量更新时代,普奖得主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中国年轻建筑师的“非建筑”
建筑的概念从来都不局限于房子和施工。一些著名的建筑师为时尚、家具、珠宝和其他设计领域贡献了许多精彩的作品。活跃在建筑行业的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名字也出现在众多领域。跨学科、延伸、探索,中国青年建筑师在努力寻求建筑设计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