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陈品仰
伊斯兰教,除了描述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建筑类型。它由一种文明所形成的,这种文明将这种信仰的品质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与建筑结构,并十分注重空间内的细节和体验。
阿勒颇倭玛亚大清真寺:从具有史诗意义的伊斯兰纪念碑到战场废墟
临时广场合集:13个激活城市的公共空间
通常,建筑行业致力于设计永久而耐用的空间。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临时空间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空间不仅能在自然灾害之后提供可快速组装的基础设施,还能激活城市中剩余或废弃的空间。为了展示临时空间的潜力,我们挑选了13个成功的临时公共空间案例。
10座利用现代手段改造的历史博物馆建筑
大量的历史建筑需要扩建或重新利用。在过去40年中,通过当代干预手段改造旧建筑的实例如雨后春笋,特别体现在新建或扩建的艺术博物馆中。这些空间体现了历史遗产在当代的适应力,表明即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的结合,也可以是美丽而打动人心的。以下是十个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的绝佳实例,均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当代干预。
10种弹性建筑的自适应墙体方案赏析
“弹性”(Resilience)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广大学科。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说,弹性是物质或者物体在遭受某种创伤后恢复其形状的能力。换句话说,它与抵抗力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它关系到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在生态学中,弹性是指生态系统对扰动或干扰做出反应、抵御破坏和快速恢复的能力。然而,在建筑学中,在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到弹性则可以产生多种方案。弹性设计是基于特定地点的,预测建筑使用的可能情形,甚至是可能危害到建筑和居住者的灾难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准则。此外,更进一步的关注自适应结构和材料的应用,使其能够从环境中不断地学习和改造自己。既然有能够从环境中学习的软件和算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构建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呢?
弹性建筑,自然给予建筑师的启迪
为了进一步探索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看法,ArchDaily 7月的主题是弹性建筑。为了更好应对系统中的灾难和混乱,我们采访了bio-inspirations 的创始人、建筑联盟亚马逊访问学校仿生学教授、舒玛特学院生态设计思维硕士、生物学家Alessandra Araújo,她从“大自然”这个不同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她对于建筑和城市语境中弹性的看法。
如何实现弹性城市?
(译者:潘婉懿)
弹性似乎是现在都市生活圈经常探讨的话题。尽管仍然存在一个小问题,即我们对这个词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应对自然灾害时,为什么我们应该在减灾防御上投入更多?
智利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建,因此灾后重建也随之成为常态。近年来,各类项目重建的频率不断攀升。内政部(国土局)的数据显示,智利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已达到该国1960年后总灾害次数的43%。实际上,该国政府已参与到全国各地的多个重建项目中。
ArchDaily 七月主题:弹性建筑(Resilience in Architecture)
当我们谈论人,建筑,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克服各种问题时,“弹性”变成一个十分普遍的话题。自2004年以来,与“抗灾性/弹性(Resilience)”相关的话题在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谷歌搜索中不断攀升。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金台村的“新生” / 香港大学城村架构
金台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附近——512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8年的这次地震导致近五百万人无家可归,受灾区据估计有80%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灾后重建迅速地展开了,然而2011年7月,一次大雨后,山体滑坡侵袭了金台村附近,许多刚重建好及正在重建的房屋收到了再次的毁坏。此外,当地居民也不会再收到任何资助和援助了。在当地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此项目为震后重建提供了一个在社会、生态层面上都富可持续性的房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