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师: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 项目年份: 2022
梅子林复育计划 (Project Plum Grove) 开创香港偏远乡郊大学与村落行动研究伙伴模式,透过实验性建筑复修活化拥有36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 位于新界东北沙头角的梅子林村,与邻近的客家乡村结盟,组成了以荔枝窝为中心的庆春约七村。 昔日的农耕乡镇在20世纪60-70年代受移民潮影响,大量乡民移居海外及市区,人去楼空的村落也逐渐荒废。 如今村内多半被颓垣败瓦掩埋,但其由排屋、风水林、梯田、溪流及老井等组成的原有村落格局及人文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依然清晰可见。
此计划2020年底启动,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钟宏亮(Thomas Chung)领导,旨在保存历史建筑与文物及探索未来乡郊生活。 项目针对村内两栋不同类型的住宅遗址进行建筑示范,村尾的「老屋」为全村最古老,朝北的三开间天井建筑,而村头的「壁画屋」则是单开间排屋,正立面有由驻村艺术家创作的彩色壁画,描绘了村里常见的花鸟。
建筑采用三个设计原则, 1) 就地取材,包括在地物料转型再利用及夯土墙重建,2)新建轻巧式脚手架,轻量结构与木竹装置,及3)共创参与。 两年间,计划成功凝聚回流村民、超过120名义工、众多建筑系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力量,参与头脑风暴、共同设计、现场制作和营运测试,共同塑造了古村的新面貌。
为庆祝「老屋」和「壁画屋」修复竣工,团队在2022年9月举办「梅子林复育萌芽节」,向公众显示复村成果。 复修后房屋成为多用途场所向公众开放,举行不定期活动,包括村民分享、传统客家小吃推广和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及义工更发起特色导赏和生态体验活动如写山水诗、「山野不留痕」和禅绕画工作坊等,激活整条村庄。 参与萌芽节的包括政府官员、邻近村民、专业人士和大学高层,热闹场面受到媒体广泛报道。
目前,第二阶段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其社会影响也同步延续。 项目屡获邀作公众演讲,实地导赏,公开展览以及深港双年展(在香港和深圳UABB2022均有展出)。 计划更催化了村内一系列复兴项目如义工自建公共家具、私人资助村屋重建、非牟利组织资助的开放式社区厨房,以及其他文化复兴和生态保育等。 【梅子林复育计划】以实验性修复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协作过程重新连接持份者关系,为长远偏乡再生展示了一种可行的复育模式。
义工:区淑仪,区颖怡,陈静桦,陈曦敏,陈凯富,陈敏儿,陈笑娟,郑家松,郑家仪,张淑娴,赵爱群,曹绮明,朱锦雄,徐偊梦,冯碧姸,冯宝麟(亚宝),冯奕鸣,何惠英,许翠琼,叶钰莹,简韵芝,关艳兰,郭朗然,郭柏基,郭定欣,郭慧儿,林晓华,林凯怡,林家琪,林惠卿,林沛贤,刘健新,刘景茵,梁俊杰,梁琇晴,李景怡,李启怡,罗恺盈,卢丽珊,卢汶诗,罗耀荣,吕帼昕,马玉如,伍凯敏,吴嘉琪,伍健朗,吴欣霏,潘家伟,沉丽娟,岑佩文,孙梦璐,宋嘉雯,谭子聪,谭永丽,谭艳玲,邓嘉怡,曾绮珊,谢倩莹,徐家愉,徐珮仪,王艺洁,黄凤仪,黄晓恩,黄渼雅,黄伟杰,邬庭欣,任健铭,杨可华,杨颖晞,叶征,叶青,叶泳希,袁云彩,元永亮,张锦
香港建造学院
导师 : 邵永辉,张浩文,池瑞良,周汉聪,钟肇根,林国良,李益强,杜辉,胡健基,杨锦贤;
同学 : 李木林,郑振芳,周济棠,樊嘉权,寇英涌,江敏洁,江敏玲,郭黄海,黎大军,李仁宽,吴国华,苏宝娣,苏民贺,苏送来,王锡年,邱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