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在建筑设计里浇入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产出怎样意想不到的成果?建筑教育又能以怎样的形式"从娃娃抓起"?让小朋友参与设计和建造房屋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孩子们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设计可能不具备实际建造的可行性,然而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激发他们对建筑、艺术和空间规划的兴趣,而建筑设计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被选为 ArchDaily 2024 年最佳新实践之一的个个世界 WikiWorld,正引领儿童建筑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新风尚。这家位于武汉的工作室专注于探索“普通人”的智慧与方法。WikiWorld 团队认为 —— 建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连接与理解自然的方式。

ArchDaily 本次对话穆威,了解穆威自身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经历见解、WikiWorld 开辟的“与家庭共创,带着小朋友造房子”的建造模式以及和这个模式相关的实践。在采访过程中,穆威和我们分享了 WikiWorld 团队在工作坊设计与组织流程上的方法,这些方法既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也融合了年轻参与者带来的新颖视角。与此同时,穆威还探讨了关于自然与社区设计的观点如何塑造团队的工作、有效沟通的策略、以及整个团队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 的图像 45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 的图像 45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 的图像 45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5 的图像 45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更多图片+ 40

继续阅读,了解指导 Wiki World 跨学科实践的原则和见解。


相关文章

ArchDaily New Practices:20 家青年建筑师的新路

ArchDaily (韩爽 ): 在建筑设计中有怎样的成长路程?过往的学习中或者经历中,有没有特别的事件或经历?对自己有哪些影响?

Wiki World (穆威): 个个世界的核心团队是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组成的。作为创始人之一,我先后在西班牙和挪威工作,后回到母校任教,成立了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和现在的个个世界。

其实童年的经验对我特别重要,尽管经历了职业训练,但在进入大学之前,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房子、街道和自然环境里,或者说,我们很难摆脱这些经验和影响。我很幸运,从小长在北方大大的院子里,院子里有杨树、枣树、绒花树、四季的花草,还有很多小动物,最多的时候有7只狗、两只猫、许多鸽子,还有家人阶段性饲养的兔子、山羊、乌龟,偶尔会有访客,刺猬、野猫和受伤的山鹰,感觉那就是我的宇宙,一年四季是我的时间表,甚至记得冬天结束后第一棵发芽植物的位置,我会每天去等着它,好像是春天的第一个朋友。许多年后回到那个已经荒废的院子,发现,我的宇宙原来只有 150 平方米。

大学的时候,我参加了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乡建工作营,准确的说,是和来自全国的 40 个大学生一起去乡村盖房子。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亲自搬运建材,亲自动手协力造屋,共同建造了针对东南亚灾后重建地球屋 1、2、3 号,它们分别是轻钢结构、原木结构和草土结构。特别感谢这次经历,第一次觉得建筑的过程如此真实,同时解决了我的一个巨大困惑:一个抽象的、254k 的 dwg 文件和最终巨大的房子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7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在挪威工作期间,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比如维京人是用造船的反向逻辑去盖房子的,还去过一个偏远的峡湾村落,那里有古老的寒带木屋建造传统,可是房子没有图纸和节点,而是被编成了包含建造逻辑的歌谣,以此口诀,就地取材,就可以建造大大小小的御寒木屋,木屋看起来像一家人,拓扑学者和类型学家一定会激动不已。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以上这些片段,让我相信: 建筑学并不是孤立的技术,更不是简单的风格划分,许多扇门都可以抵达建筑,是丰满社会知识的复合体,维京船成了木屋,诗歌里藏着建筑图纸,有植物和生活的院子才美好,建筑发生的过程比效果图有趣多了。

ArchDaily: 什么时候开始与小朋友与家庭共同设计和建造房子?是什么契机开启了这种建造模式?第一次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吗?

Wiki World: 我回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之后,成立了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当时是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去探索预制竹木建筑的可能性,事实上最开始参与我们计划的是我的本科学生,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建筑学院边上搭建了一个 100% 装配的复合竹建筑。除了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真实建造的体验之外,我们也收获了参与式建造的经验,似乎通过数字技术和更精细的构件设计,实现像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是可行的。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4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带孩子,造房子”
最初单纯是因为某种好奇心,摩登原始人式的假设,实现儿时想自己造一栋树屋的小小梦想。同时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回归自然,在挪威幼儿园做志愿者的时候,特别羡慕北欧的孩子们,整天可以探索自然和动手操作,担心亚洲式的应试教育会让孩子的敏感度下降。所以在 2011 年,我们就突发奇想:谁想和我们一起设计和建造一栋自然里的房子?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9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收到了热烈的反馈,原来有类似想法的人很多,于是我们就从 200 多个报名的家庭里,通过问卷的方式筛选出了 36 组家庭,利用三个月的周末时间,第一次尝试让孩子们设计、表达想法、团队协作和真实的建造。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4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你给房子浇水了么?”
盖房子这事儿似乎是刻在哺乳动物的基因里,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成才行。天空之城在孩子们的构思下,是用活的竹子作为结构,房子可以生长。印象深刻的是,房子建成后的某天,一位参与建造的爸爸给我发消息,说他的儿子特别惦念天空之城,专门提醒我:你给房子浇水了么?这似乎是我听过的关于建筑最神奇的描述,事实上,之后这些家庭会不定期来修缮这栋房子,这已经超出了一次课程或者活动的概念,因为孩子们真实改善了环境,这是一个巨大的惦念。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5 的图像 45
© Arch-Exist

就这样,从 2012 年开始,每到春天,大家就会找到我们,今年还盖房子吗?尽管每次建造节完成之后,都是巨大的疲惫,但次年春天,我们就元气满满,就这样通过众筹、共建和共享的方式,年复一年,我们继续这样的项目。

与此同时,更多的朋友认同回归自然的居住,于是,结合逐步积累的数字乐高技术,我们也开始建造永久性的、具备实际功能的房子。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1 的图像 45
© Arch-Exist

我们怀着一种希望,即机器制造建筑的时代不再是唯一,建筑能再度回归到人类的双手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叫做“个个世界”的原因。

ArchDaily: 这种建造模式对小朋友可以有哪些改变?对家庭有哪些影响?观察他们的建造过程中,你可以学习到什么?对你的建筑观点有哪些影响?

Wiki World: 很不幸,早期参与天空之城的孩子里,有的已经入坑报考了建筑学院。其实孩子们的收获,是“完成了一件很有挑战的任务,获得了巨大的信心”,这是家长给我们的反馈,毕竟,小道消息显示有些家长一开始也认为这不是一个靠谱的计划。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4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9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的活动,尤其对于中国家庭是很有趣的场景,因为通常第一次带孩子来的都是妈妈们,就像带孩子去参加一堂常规的美术课,随着进入真实建造,爸爸们开始多了起来,最后就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爸爸成了孩子的帮工,妈妈负责后勤保障。有一个爸爸一直饱受工作忙碌,孩子陪伴缺失的困扰,有一天他很激动的和我说,家里的凳子坏了,孩子一定要喊爸爸来修,因为毕竟老爸是连房子都能盖的人。似乎建造和协作是人类基因里的本能,也许这就是原始建造这件事的意义,让一家人难得地协作起来。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2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热爱这看似复杂(折腾)的过程,尤其喜欢聆听孩子们对于房子和未来的设想,我们收获了很多对于建筑和空间原生态视角的理解,恰恰因为没有所谓的专业训练,视角因此独特。小孩子内心里住着创造力无限的巨人,他们还没有被条条框框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比如孩子们设想了以下的房子:多弯房、房子长了眼睛、头的房子等等,显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6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3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在一个中国南方的乡村项目里,在满足了房子的功能和在地乡民的需求后,孩子们想在地图上给地球打个叉。

在一个城市公园更新项目里,大家觉得这片荒废的林子很原始和神秘,不应该过度建造,而是让房子成为守护者,房子就是这里的精灵。我们很喜欢这种协作设计的过程,好像是赋予每个房子生命的过程。有一百万种启动设计的可能,我们更关注结合了当下、在地、参与者和未来使用者的某种合理性。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0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ArchDaily: 小朋友们的建造的理解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如何摒弃建筑学塑造的“高级概念”,比如原型、聚落、共享和公共性等词汇进行教育?

Wiki World: “Learn by experiencing”。我们会通过一亩布(部落诞生)这个游戏来让大家感受建筑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我们会准备一张一亩大的画布(667 平方米,是中国土地计量的基本单位),除了感受材质、重力、和风玩游戏,活动更像是模拟聚落诞生的游戏,每个人扮演一个部落,或者是一个城市功能,比如邮局、学校,然后孩子们一起协作,沟通谁是谁的邻居?邮局在哪里更方便大家?在你的门口放置一个游乐场你会介意吗?我们的部落接下来会往哪里扩张呢?游戏会逐渐随着孩子们进入角色进入自治的状态。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10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1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相信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参与其中,那些“高级概念”就被转化成了常识、朴素的观念和真诚的表达。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了部落和城市的起源,私密和公共性,交易和邻里等基础概念,最终这个环节会变成一张彩色的地图,孩子们通常希望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3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特别喜欢去观察,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如何通过这样的角色代入,逐渐变成朋友,逐渐变得严肃,开始关心自己的院子里有几棵树,能否修一条路到新结识朋友的地盘,也许这真的就是部落诞生之初的方式,当然也总会遇到有人喜欢离群索居,把房子放置的异常偏远,自己画上弯弯曲曲的小路,我想他一定是个特立独行的小家伙。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9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5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在对他们的教育中,有没有优先级的排序?对自然的感知力?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

Wiki World: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对于用“教育”来描述我们的一部分工作,会让我们惴惴不安,因为教育这个词,已经隐含了知识的阶级和关系,当然我们的活动也被称作 PBL,但我们更喜欢称“一起搞事情”,无非这件事很酷,有挑战性,那么大家需要一起进行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建筑学无论如何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智慧,我们的关注点排序大致如下:创新性,感知力,工作流程,团队协作,动手能力。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7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的活动显然不是为了让大家成为建筑师,而是模拟面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许这个挑战就是自己的好奇心),如何通过学习、提问、协作和自身的力量去达成,最终获得过程和美好结果的成就感。好奇心、内驱力像原子能,孩子们为了参加周末的建造节会高效低写完作业,为了按时完成,可以持续 10 个小时忙碌到天黑。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0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的活动,可能只是种下一颗种子。孩子会长大,也许未来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造房子”,至少他们会知道什么是“结构性正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建筑师(architect),还有创造者和缔造者的含义。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2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ArchDaily:开展创新教育运动和“共建式”自然建筑实践,有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Wiki World: 特别感谢法国的伙伴 Magali Paris、Walter Simone,以及一直给我们巨大启蒙和支持的 Patrice Doat 教授,大家一致坚持多年这样的探索。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4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最近的讲座叫《回到未来 Back To the Future》,也是一种调侃,通过建筑的数字化技术去重新连接每一个人,像原始人一样协作。理论体系远谈不上,经验(教训)倒是很多,可以简单分享过去几年我们是如何工作的。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6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8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首先,我们为自己约定了核心原则:

  • 开放架构:游戏般操作,乐高式搭建。
  • 可持续性:数字木材,循环利用,零伤害。
  • 共同建造:协同设计与社区参与。
  • 自然教育:将建筑视为现实生活的学习过程。
  • 共同愿景与圆满结局:这是我们评估每个项目的关键标准。

其次,公司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相比于以建筑师和工程师为主体的成员结构,个个世界主要由 4 个部分组成:

  1. 设计团队:负责规划、建筑、景观、视觉形象、家具以及其他设计元素。
  2. 共建团队:运营全球维基建筑学校项目,并组织建筑节。
  3. 线下营地运营团队:处理预订、客房服务以及野外露营协助。
  4. 线上社区团队:管理线上社区、活动和会员。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37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当然,最大的变化是工作流程 Wiki World Process,可以分享目前我们的工作流程:

  1. Design: 相比于传统的设计服务,我们首先需要说服业主接受我们开放式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工作模式。
  2. Collaborative Design: 组织业主、在地,社群一起启动设计。
  3. Digital Prefabrication: 将房子通过数字技术拆解成乐高式的构件模块。
  4. Co-Building: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基础设施类施工之外,我们会邀请参与共建计划的社群伙伴一起建设有趣的部分。
  5. Community Operation: 持续不断地和用户分享项目的进展和计划。
  6. Lifecycle Co-operation: 当营地正式对外开放,也是新一轮建设的开始,随着更多的用户加入到社群之中,总会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发生,比如我们会持续建设更多有趣的房子。 通过 bottom up 的方式,项目似乎永远在建设中。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0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ArchDaily: 长期在自然中实践,现在的你如何定义“建筑”和“建筑师”?

Wiki World: “Architecture is about giving form to the places where people live.” 特别喜欢 Alejandro Aravena 的这个定义,在这个描述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和谁设计,为谁设计,和谁建造,谁来使用。面对互联网技术正在赋予世界更多的开源属性,我们理解的建筑和建筑技术更像是一种公民科技(CIVIC engineering),通过对集群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t)和协作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的尊重,创造更有生命力的空间和场所,就像童年那个 150 平方米的宇宙。

或许我们是“不自信的建筑师”,我们已经和 50+ 机构、3000+ 家庭和 40000+ 社群用户,共同建造和体验了 200 座大大小小的房子,同时拥有各种类型的技术和设计专利 30+。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26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我们享受社群会赋予建筑(项目)生命力,比如我们的跨年活动是“灰烬博物馆”:和社群一起建造一个小小的房子,每个人带上想告别的物品,展示在房子里,然后付之一炬,收集灰烬放在瓶子里,灰烬博物馆才终于完成,去迎接新的一年。

小房子是如何建立空间秩序?你关注空间中的哪些元素?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3 的图像 45
© Wiki World

Wiki World: 重回自然的居住和自然中的社群协作是我们项目关注的重点,同时这是开放式的话题,比如居住的可能性没有终极答案,更没有人告诉你咖啡馆一定要长什么样子。建筑的形态也因为环境、区位和社群的多样而千变万化。

我们关注自然环境对于房子的塑造,关注基础的模数和空间秩序,也关心通过材质真实性建立的综合感受。经常跳出面积大小的思维惯性,将注意力放在居住行为和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答案经常与日常的居住体验相距甚远,甚至有些偏执。“小”会让人离材质更近,因此我们变得更加敏感,既然已经来到了森林,不妨光脚待上一天,听一听枯树叶在露台上被踩碎的声音。我们尝试在自然里经营出房子的和环境的精准关系,席地而坐会看到那棵树;每个木屋都是架空结构,房子不接触地面,也不设置围墙和人工景观,自然是最好的包裹物。

始于愿望,终于和自然恰当的关系。许多房子会有原型故事,事实上从我们一些木屋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8 的图像 45
© Muan Cai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 45 的图像 45
© Yanjun Pan

ArchDaily: 这种小房子的空间原型是否适用于城市聚落?

Wiki World: 我想是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城市里进行了一些开放式营造活动,尽管目前仅仅是临时性的项目,但相信会有机会介入到真实的城市更新和插件式项目。

我们刚刚在一个文旅公园的狭长地块建造了一个聚落,5 栋居住单元被 70 米长的廊道串联,可以形成灵活多样的居住分隔和社交关系。

ArchDaily: 随着不断的实践,是否将新鲜事物,比如科技和材料等多种元素增加进来建造中?

Wiki World: 我想是的,但我们不会刻意使用技术,而是根据未来项目的需求。比如极致荒野的地方,会需要一些能源和环境技术的加持,或者未来脑洞大开的社群想法,其实每个项目上我们多多少少地尝试了多样的材料和技术。我们喜欢开放的技术和材料性。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Han, Shuang. "Wiki World 共建式教育实践:“造房子,从娃娃抓起”" [Wiki World: Exploring Children’s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Rural China] 28 10月 2024. ArchDaily. (Trans. July Sha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1022824/jian-zhu-xue-jiao-yu-gong-zuo-juan-dao-liao-wa-wa>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