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旅行基金由马岩松创立于2009年,每年MAD旅行基金资助5名中国大学生进行世界建筑旅行。目前,MAD旅行基金已连续举办了7届,成功资助了35名建筑系学生实现了世界旅行心愿。MAD相信旅行是建筑师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唯有亲身体验建筑空间,才能启发出不同以往的想法并且进一步地了解自我。
“建筑是一种载体,已经包含了很多文化、时间、历史的沉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马岩松,MAD旅行基金创始人
本届MAD旅行基金进入2.0模式,MAD将协助获奖者约见建筑、文化和艺术界的大师。今年,MAD旅行基金成功为获奖学生约见了与美国建筑大师Robert Stern及日本建筑师小岛一浩。归国后获奖者与马岩松进行一对一Workshop讨论,并在旅行基金报告会上呈现自己的旅行成果及感悟。
第七届MAD旅行基金5位获奖者分别去了日本、美国、意大利。报告分享会当天,5位国内建筑学系的学生胡佳林、张之洋、余啸、骆肇阳及郑钰达向现场超过六十位媒体及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的旅行研究报告。马岩松、艺术建筑评论家包泡及MAD合伙人早野洋介现场进行点评。
胡佳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2011级
目的地:日本
拜访对象:小岛一浩、奥山信一
胡佳林这次前往日本考察的主题是社会性,并与当地建筑师小岛一浩和奥山信一进行对话。在出发之前,她对日本建筑的了解来源于杂志,妹岛的曲线、石上细密的白柱子、隈研吾的木头、安藤的光,促使她想去探索建筑师做了十几个模型去确认的空间形态。旅行过程中她发现日本的建筑形态和空间中人的行为感受粘连在一起,模糊地划分着公私领域,在同一个空间让人们的活动多样并存。在杂志上能阅读到的只是漂亮的图纸,而图纸上一笔一划在空间的含义,则必须亲眼确认。
张之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14级
目的地:美国
拜访对象:Robert Stern
城市背后的活力与喜悦,怪诞与夸张,讽刺与诙谐是此次张之洋感受到的根植于美国当地社会环境的合理性。在旅行中他将着眼点放在媚俗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在当地产生的原因及合理性。旅行从旧金山出发,路过文化多元的洛杉矶,最终来到拉斯维加斯,整个过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和思考文化现象与建筑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张之洋看来,媚俗与世俗本身也是一种需求,如果脱离真实世界的需求来谈论和创造,创造本身就变成了范式,也导致其日渐远离真实的世界。
余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2010级
目的地:日本
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日本人将禅宗哲学意识中的“空”和“寂”,深深地融入到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此次旅行,余啸关注的是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渗透,尝试分析日本主流建筑师的作品来了解禅学意境在环境空间中的表达。他发现这种表达希望建筑超越自身的表象而去关注其精神内涵,从而达到精神与想象的统一。
骆肇阳,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15级
目的地:意大利
骆肇阳此次旅行,以“复杂”作为涤荡心头思绪流水的主线,在现实的沉重/诗意的轻盈中追问神圣几何,追问意大利这个宗教与政治文本驱动的建筑硬件,从古老的躯体中感受不朽的时光,最终从熟悉的时间里,感悟熟悉的神圣感,得到久违“情感的复杂”。对骆肇阳来说,行走的过程是一个由沉重到轻盈的过程,旅行中一直解读各类复杂的形式下蕴含的复杂的情感。在经历了对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四座城市短暂的研究与观察之后,从“场所氛围”与“空间诗学”两方面分别探讨“外”与“内”的设计介入手段。
郑钰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2010级
目的地:日本
在这次日本行中,郑钰达从大仙院枯山水的尺度缩放中体会到了山水与自然的区别:人亲近山水而敬畏自然。当一组空间或一个元素与人体关系密切时,它们则具有山水的属性,当一个空间或者一个构建被作为物体呈现时,它们更多的是具备自然的属性。在旅行中郑钰达以此作为思考的起点,以自治的逻辑方法去理解日本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他认为这一部分可被外来者理解的内容,也正是位于其他地域的设计可以借鉴参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