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WOHA建筑事务所访谈: “自然与人类建造环境融合共存是保护自然的唯一方法”

WOHA建筑事务所由黄文森(Wong Mun Summ)与哈赛尔(Richard Hassell)这两位合伙人成立的新加坡最富国际名声的事务所之一,自1994年成立以来,获奖无数。

WOHA建筑事务所在他们涉足的城市中进行的超密度设计,让他们成为新加坡出类拔萃的建筑事务所。考虑场所地域特殊性,将其与气候控制和空间规划结合处理,同时对形式和材料的选择运用国际方法,他们的作品可以作为指导性的案例,适用于在任何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在本次主题为“城市观念”的访谈中,Vladimir Belogolovsky访问了WOHA的两位创始人黄文森(Wong Mun Summ)与哈赛尔(Richard Hassell),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待全球化城市的未来之路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WOHA建筑事务所访谈: “自然与人类建造环境融合共存是保护自然的唯一方法” - 更多图片+ 19

Newton Suites,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ladimir Belogolovsky: 您二位是怎么相识的,双方身上的什么特质吸引了彼此?

Wong Mun Summ: 我于1989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Richard是在同一年从西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的。当时澳洲的行业发展不景气,于是他就到新加坡来找工作。

Richard Hassell: 去亚洲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因为当时的亚洲正处于经济泡沫和城市建设苏醒的时期。当它爆发了,没有人还能卖得动房产。这也是为何设计对于开发商而言开始变得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前,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就卖出他们的房产项目,但一旦经济泡沫爆发,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原先只重形式转向如何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和最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从小项目开始,主要针对住房项目。

Newton Suites,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你们的作品被认为是绿色建筑。这是你们最初就有意要发展的方向吗?

WMS: 是的。早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就学习环境设计,而且重点研究的是被动式建筑,节能建筑这些方面。

RH: 我们学院的院长并不是一名建筑师,而是一位环境科学研究者。我们的很多教授都意识到能源危机,所以他们都有意的注重环境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建筑师开始呼吁“绿色即是好的设计”。

WMS: 接着我们迎来了对形式主导设计的质疑,明星建筑渐渐产生。但是我们的设计目的并不仅仅关注环境,由此我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策略。对景观设计和绿化的引入,在建筑内部创造社交空间,这些成为我们作品的支柱和标志性的特点。

SkyVille@Dawso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您们的作品展中有一个作品叫做呼吸的建筑。这是你们设计的原则吗——创建会呼吸的建筑?

RH: 绝对是。这个展览是在德国举办的。在德国设计建筑时有明文规定,建筑需要完全与自然隔离,并且严格控制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对我们而言,创造有气孔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热带地区,空气流通与否是决定房间空间舒适度的关键因素。封闭的建筑就意味着需要耗费极大的能源去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空间。

WMS: 目前对我们来说,决定建筑形状和形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供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流通。室内空气必须不断的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流通。

PARKROYAL on Pickering,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异国风格的多与少是你们的另一个作品。能跟大家具体讲讲这个项目吗?

RH: 这个项目也在德国,我们是和新加坡的W建筑事务所合作完成的。这个合作展出别称为异国风格的多或少,其中由我们 WOHA完成的部分被称为 WOHA少之上的多。我们证明了如何在实现舒适度的同时节省使用环境资源。作品本身的”异国“是针对德国而言,而“少之上的多”当然是源于密斯的那句经典的“少即是多”。

PARKROYAL on Pickering,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您会觉得新加坡建筑中也会有这样的特点吗?

WMS: 新加坡的建筑师追随的建筑风格非常之多,但是同时也非常有辨识度。

RH: 当地的气候对新加坡建筑师的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建筑师不提供直接的通风,人们所处的环境将难以忍受,所以我们为适应这样特别的季候,设计了一套普遍适用的形式和策略。

VB: 仅仅依靠气候条件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建筑吗?比如吉隆坡,它紧邻新加坡,气候上应该非常接近,但是它的建筑风格却与新加坡非常不同。

WMS: 是的,那里的气候与新加坡非常相近,我们将界线拓宽一些。

RH: 新加坡受限于它有限的国土面积,但是马来西亚却有很广阔的土地。吉隆坡可以选择横向发展,到那时我们只能向上发展。远远高于吉隆坡房价的新加坡地产价格格,同时推进着工程预算的上调,这也给我们在材料和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Duxton Plain Housing Competition, Singapore. Image Courtesy of WOHA

VB: 是否有某个项目可以定义你们设计风格?换句话说,是否有这样一个项目,让你们为之激动并开始意识到——啊哈,这正是我们想要努力的方向。

WMS: 在2001年由城市发展局举办的一次名为Duxton Plain Public Hous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的竞标项目中,我们虽然与胜利失之交臂,但是这个项目给我们更多尝试新方向新设计策略的机会。可以说它对今天的我们有指导性的作用。几年后,在2015年,我们在新加坡设计建造的SkyVille@Dawson 公共住房项目的设计想法就是基于当时的那场竞标项目。

SkyVille@Dawso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设计灵感源自什么呢?

RH: 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许多灵感都源自建筑之外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美术,手工艺术品都很感兴趣,比如纺织和编织。这些东西让我们知道如何去设计建筑立面,如何设计建筑的某些组成部份。我们也会受到来自景观方面的灵感...

WMS: (灵感)几乎来自所有事情。在新加坡,真正驱使我们设计高密度建筑的是有限的设计场地。

Oasia Hotel Downtow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你们对绿色建筑的先驱 Emilio Ambasz怎么看?

WMS: 我们读书的时候, Ambasz已经极具影响力,所以建筑与景观共生的设计想法在那时就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VB: 你们会用怎样的词形容自己的建筑设计?

RH: 慷慨的.

WMS: 负责任的.

RH: 令人愉快的.

WMS: 诉诸美感的.

RH: 如果你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作品,会发现很多与亚洲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相关的细节内容。

WMS: 还有尺度。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超大尺度的,有些甚至是超级建筑的规模。但是我们依然强调的是如何让建筑变得更适宜人类使用的尺度,以便人们能与建筑发生更多关系。

PARKROYAL on Pickering,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你们设计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RH: 我们的意图是让建筑实现某种更宽广的功能——对我们的地球,城市和人类产生更有益的效果。

WMS: 而且有益于开发商(大笑)。对建筑满意的人越多,对开发商而言越好。让不同群体在同一个项目中同时受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VB: 你们会如何形容当下的建筑?我们眼下正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吗?你们是否认同绿色建筑是一种哲学的发展方向吗?

RH: 我不觉得建筑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也许世界正处于这样的状态,建筑只是在做出回应。我们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都在关注创新的设计。

PARKROYAL on Pickering,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你们对正式的创新感兴趣吗?

WMS: 这正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我们不会放弃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建筑是关于形式的制作,但是又远远多于此。我们需要在创造有趣的外形之外的各个方案都有所关注。

VB: 新加坡正在引发一种发展模式:垂直方向的设计发展以及水平方向的悬空式连接。你们是怎么看待城市未来的发展?

WMS: 新加坡是一个岛屿,也是一个国家。他不可能变得更大。我们需要让它变得更密集。我们将作为一个案例,让其他类型不能扩张的城市发展成为更环保的城市。

RH: 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探讨,怎么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让城市未来可以自给自足,不再依赖于郊区和内陆腹地。所以我们开发设计策略,去制约生态足迹在大都市的扩张——然后寻找到密度的限制。

Oasia Hotel Downtow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当你们设计这些超高建筑时,比如你们最近完成的位于新加坡中心的项目市区绿洲高塔,你们是否会想象它成为一栋超级建筑,在空中通过人行天桥与周围的高塔相连?

WMS: 我们希望可以这样。

VB: 所以这些塔楼会在日后起到天桥的作用,对吗?

WMS: 是这样的。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项目鼓动出城市的更多潜力。终有一天,未来的城市连接性会变得更强。城市也将变成真正的三维城市。

SkyVille@Dawso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那么1960年代出现的未来主义都市将会重现?

WMS: 当然。但是当时的关注点是在让建筑看上去更美观,而现在的目标则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宜居。

RH: 我们的目标是将花园城市的想法与大都市项目相结合。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是舒适的,自然的,具有本土特色的。

WMS: 我们的理想状态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舒适的郊区花园体验,然后用垂直的超级建筑取代水平方向的发展,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样的环境。

Newton Suites,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B: 你们是否希望通过建筑向世界诉说自己的心声?

RH: 我觉得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呼吁,虽然在表达形式上与那些呆板的建筑师所宣扬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项目可能不会100%看上去都始终如一,但是我们策略上的想法和思维上的评判性和价值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想法。我们清除了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界线。那些所谓人类和自然分离,城市与乡村分离才能获益的想法早已过时。在以人类纪元的时代下,整个世界都是可以用景观参与运转的。保护自然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建设环境相融合。

SkyVille@Dawson, Singapore. Image © Patrick Bingham-Hall

VLADIMIR BELOGOLOVSKY 是在纽约的无盈利项目 Curatorial Project的创始人。他在纽约的Cooper Union读建筑,随后写了5本书,包括 Conversations with Architects in the Age of Celebrity (DOM, 2015), Harry Seidler: LIFEWORK (Rizzoli, 2014), 和 Soviet Modernism: 1955-1985 (TATLIN, 2010). 他举办过众多展览: Anthony Ames: Object-Type Landscapes at Casa Curutchet, La Plata, Argentina (2015); Colombia: Transformed (American Tour, 2013-15); Harry Seidler: Painting Toward Architecture (world tour since 2012); 和 Chess Game for Russian Pavilion at the 11th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2008). Belogolovsky 是德国建筑杂志SPEECH 的美国通讯记者,他在超过20个国家的大学和博物馆都有授课经历。

Belogolovsky的专栏 城市观念,向ArchDaily的读者介绍了他近期采访的诸多有创意的建筑师。这些交流讨论是悉尼大学同名展览中的一部分。城市观念的展览将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以推动不断发展的设计。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Belogolovsky, Vladimir. "WOHA建筑事务所访谈: “自然与人类建造环境融合共存是保护自然的唯一方法”" [Interview with WOHA: “The Only Way to Preserve Nature is to Integrate it into Our Built Environment”] 29 11月 2016. ArchDaily. (Trans. Shang, Xiyun)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800305/wohajian-zhu-shi-wu-suo-fang-tan-zi-ran-yu-ren-lei-jian-zao-huan-jing-rong-he-gong-cun-shi-bao-hu-zi-ran-de-wei-fang-fa>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