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于12月15号在深圳南头古城正式开幕。这次以“城市共生”为主题的展览,选址了自晋代以来便连接粤港澳的南头古城为主展场,催发了一场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异质同体的城市实验。
“一楼宇·动物园”是本次深港双年展主展场作品之一,其包括绘本和展览两个部分。通过研究现实中多个城中村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创作团队塑造出一个虚拟的城中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100多种动物,许多似曾相识又被故意抽象化的城中村空间,以及延展成8个具有城村思辨意义的故事。团队希望通过绘本和展览的形式,以虚拟的建筑世界批判并反思现实状况,以动物性暗喻人性,以普通人的故事引发建筑和城市的思考。融合以诙谐的绘本和展览创作手法,使城市议题变得平易近人,回应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共生”。
在展览中,我们沿用“动物园”这一主题,延续绘本里虚幻世界的气质。
动物们的家在故事中被描绘为一个“垂直的动物园”。在这个79㎡,净高4m的展览空间里,作者把垂直的楼宇拆分成五个抽象意义上的“房间”,结合人流和展品,以一定逻辑性悬挂在空中,进而给展场定了基调:划分出了场地的水平与垂直空间的可能性。同时错落流动的里外空间,又相互置换了城中村的尺度与虚幻的世界,令观展富有层次。
一面彩绘装置墙,三种尺度,五个悬吊的“房间”,形成了展览主要的空间结构。
一面彩绘墙
墙壁的内容是抽象化的“城中村动物园”:排污管蔓延而成的树木丛林;悬吊在树上的防盗网鸟笼;飞往栖息地的人与动物;一只白猫以动画的形式悄然穿梭于画面上,隐喻了串联整体的白猫在绘本故事里对应的情景。
三种尺度
分别为“房间之间”的尺度;“房间里”的尺度;以及“房间垂直方向”的尺度。“房间之间”对焦城中村巷道的尺度。以巷道行走体验与可视范围为基础设定观展通道,使“房间”外的环境了既围合又通透;“房间里”的尺度,基本模块对焦的是城中村最小卫生间,其他围合空间在这模块上相继衍生,不同房间在材质上又发展出各自空间延展的可能性;“房间垂直方向”尺度。对焦尺度是大人小孩的安全进入不同空间看展的行为尺度。让“房间”悬浮的同时,保证“房间”的底部以下的空间能让场地的人流活力相互贯通。而不同朝向的底部斜切角度又暗示着每个桶的正确入口和观看角度。
五个房间
五个悬吊的木桶,团队赋予它们的定义是悬吊的“鸟巢”,或“树屋”。并通过分别设置不同的艺术装置,把绘本故事的趣味性及其城村发展的思辨表现出来。它们分别是:
“众生变相”房
数十种故事里的动物和人物的头像,以相互变换的方式,投影在地上。作为入口的第一个装置,成为了吸引观众进入展场的一处亮点,并在一开始便把整个作品的主旨显现出来:众生变相。
“左邻右舍”房
6个硕大的动物头从自个窗户探出头来,只要观众走进这个房间,被触动红外感应装置的动物便会开始对话。“借盐”,“约球”,“噪声”,这些日常琐碎的话题都体现了楼与楼之间的拥挤,户与户之间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暖。
“书雨”房
绘本手稿串连在一条条闪动的金属线上。在体型最大的镜子桶内,无限重复着形形色色的动物样貌和日常情景,仿佛一个个平行世界在重复衍变,在宇宙的维度里共生。
“深漂”房
这是一个被“罐装”起来的蓝色世界。团队用镜子和灯光,配合声音模拟了一个在“房子里的海洋”。当观者把头伸到里面时,便仿佛身处洋流。其创作内涵与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人们相关。
“楼宇”房间
团队创造一个1:150的内向楼宇空间,通过立面和剖面展现,观众可以“窥视”到楼里面人们的生活。在只能容纳一个人的“房间”里,观看关于高密度为主题的展品,也在不同形式上有了戏剧性的双重对应。
绘本故事:“这里只有10平方米,白天不开灯,有窗也很黑。我经常梦见自己生活在下水道里,拼命地跑,不知道给什么追赶着,直到大水淹没我,原来是隔壁厕所冲水的声音。”---害羞的鼠哥《门外的小卡片》
绘本故事:“我们姊妹几人在这小房子里有过简单的快乐,我们一起看戏,一起做饭,但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又会悲伤起来觉得那么大的一个城市,没有一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但总有一种声音叫我坚持下去。。。”--- 顽强的蟑螂姐《打不死的小强》
绘画、故事、装置、杂糅着虚幻的气质,这种关于城市的“不同见地”,使此处的展出相对于其他展出多了一份“异质”的氛围。然而由这个作品引起的众多观众效应,仿佛也正是让大家看到,一件建筑界内的事,正在变得界外,变得“异质共生”。
- 项目名称:一楼宇·动物园
- 创作及策展团队:见筑社
- 主创:尹烨敏 & 郑楚玲
- 特别支持机构:爱城市智库 & 万科城市研究院
- 合作团队: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Studio & 二十四号设计工坊
- 展览地区: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万力工业园A2栋一楼01专区
- 摄影师:张超
-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号—2018年03月15号
- 出版物:《一楼宇·动物园》绘本将于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