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深度对谈庄惟敏,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职业建筑师?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前言: 清华建筑学院是世界顶级的建筑设计学府,在名校体系下的设计院又是如何运作?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60年的发展,与学校之间保持怎样的关系,又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有什么变更?当代建筑行业面临怎样的困境?在国家政策改变的情况下,设计院的未来发展是怎样?建筑学学生与职业建筑师的差距有多大?当代建筑师缺乏哪些品质?Archdaily有幸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庄惟敏院长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我们将会为读者们一一解答。

Archdaily:庄惟敏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首先,谈谈您的建筑生涯,何时开始工作,何时进入到清华设计院,何时开始担任院长工作?

庄惟敏:我是1989年完成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回国,之后完成博士论文和博士答辩,1992年正式毕业并进入到设计院工作。1992年我到设计院的时候,设计院还分若干个所,规模不像现在这么大。那个时候大概150人左右,从最基层的设计师做起,真正当院长是2000年 。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姚力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 Image © 姚力

Archdaily:从您进入到设计院起,到如今已经有26年,这期间,设计院有什么样的变化,清华建筑设计院秉持着怎样的特色和理念?

庄惟敏:从我进院到现在,我所了解的清华设计院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我们改制,从学校的事业单位改成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是一个节点。再往后经历了企业化改造,真正改成了企业,真正变成有限公司,这又是一个节点。从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我们说它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上千人的大设计企业。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十分关注特色和理念,这是与其他设计院差异化的根本。第一,清华设计院不同于其他设计院,它依托于清华大学。其它设计院主要是依托于地方、政府,也通过市场,不论是国有的,还有私营的设计公司,他们都没有像清华大学这样宏大的品牌背景。我们说设计院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市场的变化,它可能由小变大,也有可能由大变小,甚至还会消失;但是大学是不可能消失的,我们知道著名的大学,无论是牛津、剑桥还是哈佛,有的都超过三百年的历史,所以说大学本身就蕴含着所有的知识,蕴含着所有的研究,蕴含着所有的人才培养。依托于大学的设计院首先在这个层面上就有非常强的一种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另外,最重要的是在人员构成上。除了有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建筑师、工程师之外,它还有教授,还有学生,如此这般,可以带给这个院非常独特的一种气质。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的项目或者日常的业务的运作过程中一直强调以研究为先导的原因和理由。 我们现在也是往建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建筑学教学联合实践基地”。从全国范围来讲,清华不是唯一的高校设计院,老四校,老八校,包括同济、东南、天大老四校都有自己的设计院,由此你也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状态下,高校体制下的设计院确实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将产学研融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这样一个设计层级。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2014年 | 渭南市文化中心. Image © 姚力

Archdaily:清华设计院至今成立60年,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什么关键的节点吗?有具体的项目可以举例说明吗?

庄惟敏:清华设计院到现在是60年了,1958年成立到现在它一直见证着新中国建筑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大块。

第一个时间段是建国初期。建国初最重要的时间段差不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段时间大家知道大背景是建国初期,当时中国国力迅速提高,新中国建立以后生产力大解放,所以大家心劲都特别高民族情结高涨,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一大批学者、建筑师,他们在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个时候建造的十大工程,今天看起来仍旧是有意义的。他们探讨将现代的建筑功能怎么样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相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清华设计院参与了十大工程,国家大剧院初期的研究和历史博物馆的立面的研究设计,现在还有效果图、渲染图在建筑学院资料室收藏,那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时间段。

1954年 | 清华大学1-4号宿舍楼

第二个时间段是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大家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了。那个时候对住宅的设计和建筑业整体发展都变得比较的迟滞。这段时间清华设计院仍旧没有放松,到农村去,配合那个时候的五七干校,建了大量的和农村乡村结合的居住建筑、教学建筑、研究建筑。

1985年 | 台阶式花园住宅

第三个时间段,改革开放以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建立起来的大量建筑非常有影响力,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最繁荣的时期。当然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在2008年的奥运会。奥运会一共有37个场馆,25个老旧场馆改造,12个新建。12个新建场馆中,清华设计院中标参与了3个,这些我们说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

从一开始的国家大剧院,到后来文革期间和乡村的结合,再到后来改革开放之后带动的大建设,还有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超大型工程,我们建设了很多非常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也表明了清华设计院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一代建筑师在各个时间节点里付出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心血和思考。 

2007年 |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2008年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馆) 主设计师:庄惟敏
2007年 |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2008年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馆). Image © 姚力

Archdaily:您现在担任 UIA(国际建协职业联盟会)的联席主席还有堪培拉协议的轮流主席,这样的角色对中国建筑在国际平台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您希望通过此角色引导中国的建筑朝向哪个发展方向?或者是希望中国建筑在国际上拥有怎样的形象和地位?

庄惟敏: 我是2005年开始担任UIA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的,在我工作期间还是感受非常深的。建筑师作为一个以咨询服务为主的这样一个社会劳动的群体,他们用智慧和创意来提供对社会的服务,作为西方所谓的四大专业人士之一,他们就像医师、律师、会计师一样。长久以来,建筑师在西方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职业者,一直肩负着人居环境的营造。因此,西方建筑师在他们的社会里面地位是很高的。

2014年 |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北块) 合作单位:华东院 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姚力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计划经济状态,所以建筑师的状态和国际有很大区别。它就是相当于在一个大的设计机构里边,上面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就来做什么样的设计。在全球化或者市场经济背景下,这样的体系在某些程度上抹杀了一部分建筑师作为一个人居环境创作者的工作状态。

我在国际建协工作以来,明显感觉到了中国建筑师在职业实践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大概集中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中国建筑师职业教育的背景不够完整。比如说除了设计原理之外,对法律的学习,对项目管理的学习,对整体的人居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够。再细节一点甚至于包括前期的建筑策划,合同的运营,施工监理,包括最后的维护和使用后评估都相对欠缺。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国际化的语境下,我们的建筑师在职业教育方面显然是有缺陷的 。

2014年 |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北块). Image © 姚力
2014年 |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北块). Image © 姚力

第二,在我们建筑师的责任权利层面。像国外建筑师是负责一个设计的全过程,不仅仅把他的设计要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对这个设计的实施进行监督,对这个设计进行管理,对这个整体的效果,建成之后的运维,甚至于使用后的评价都要全程负责。但是我们不是,我们在国际建协所要求的职业建筑师实践的七大核心领域里边,我们只做了其中的设计,而国际建协明文规定的建筑师职业实践的其他核心内容我们基本都是缺失的。所以这样看来我们的建筑师的职业化的道路还很长。

但是好在最近住建部也明确表明我们现在要建立建筑师负责制,即未来的项目里建筑师全过程咨询,而且我们现在也帮着住建部正在推这个课题。所以我想这件事从国际的角度而言,是中国建筑是必须要走的这条路。

2016 | 延安大学 合作单位: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 陕西建工集团设计院(鲁艺教学区,院系楼,宿舍楼施工图) 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姚力
2016 | 延安大学. Image © 姚力

另外,我希望能够借着这样一个机会推动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化。所以在制定UIA的某些规则、导则的时候,能够希望将中国的一些现状和特征融入到里边去, 比如:我们怎样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国际大范围里面,实践过程中怎样考虑中国的建筑市场,中国的文脉、历史、传统,和地方的建筑师怎么样融合……这些都可以写在国际建协的职业实践导则和推荐导则里边去。

2016 | 延安大学. Image © 姚力
2016 | 延安大学. Image © 姚力

刚才提到的另外一个就是堪培拉协议。它是一个互认的国际性的机构,是个联盟,现在有12到16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只要通过堪培拉协议的条款,它的职业教育是互认的,也就是说我们加入到里面后和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这些国家都可以互认,这意味着我们的职业学位在国际上是承认的,所以这也是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块。堪培拉协议我今年作为轮值主席,刚在伦敦开完会,明年会在南非开一个全体会议。我们的宗旨就是推动全球职业教育的互认体系,让它全球化的趋势更加的清晰,更加的便利。

另外还有一块跟中国建筑实践国际化有关的就是APEC。我今年也是作为APEC的轮值秘书长。这个APEC实际上是带有政府背景的。我们作为轮值秘书长国,今年9月份要在郑州开APEC全体会议。APEC建筑师项目全体会议也是旨在推动全球建筑师的流动,推动建筑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所以这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趋势对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和迅速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 | 延安大学. Image © 姚力
2016 | 延安大学. Image © 姚力

Archdaily:刚刚您也谈到了目前中国建筑师的存在职责问题,在您的书中《建筑策划与设计》还有《后评估在中国》是否提及这些问题,结合实践项目,这些程序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阻碍?除了这两方面,中国建筑师还需要做哪些思维的改变和学习?    

庄惟敏:其实这件事和刚才前面关于国际化那件事是相关联的。中国建筑师之所以今天面临巨大挑战,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打开国门的同时,本国建筑师要出去,国外建筑师还要进来。一个出去,一个进来,你就要有国际职业的状态。国际职业的状态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我们的知识架构需要继续丰满,另外一个是我们的业务架构也要继续丰满。也就是说,在国际建协界定我们的七大核心业务领域里边,我们不能只做设计,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督造、管理、运维到使用后评估,这七个大的环节必须都掌握,我们才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职业建筑师。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专门研究了职业建筑师前期要做的事。建筑策划原本就是国际建协要求建筑师职业范围里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前策划、后评估是建筑师全过程咨询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只是我们目前还不够重视。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城镇化建设若干意见》里边明确指出,国家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要进行使用后评估。像这种政府重复性投资的项目,如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误,显然是不可行的,要通过使用后评估把问题找到,来避免同样的错误。

2014年 | 电力科技馆 合作单位:北京市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工艺部分)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姚力
2014年 | 电力科技馆 . Image © 姚力

前期的策划又是避免什么?就是避免我们现在的一些甲方和领导用他自己主观思想来确定设计任务书,确定要求。前期策划不到位导致设计失误和偏向,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前端控制策划,后端控制使用后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链条是当今中国特别需要的。我在今年撰写完成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一书中谈到建筑策划这一章节,而且前策划、后评估也变成了今年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教材,这一点也可以补充作为我们现在国家明确确定的建筑师负责制的一部分。

2014年 | 电力科技馆 . Image © 姚力
2014年 | 电力科技馆 . Image © 姚力

Archdaily:中国建筑师之所以是今天这样,是和在学生时代的教育离不开的。中国建筑发展到现在在教育和行业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节点,目前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庄惟敏:今天的建筑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来讲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 它都是随着人类社会进阶发展而来的,当然这里边蕴含着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设计的变革和建筑学的发展。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现状,我们也看到了世界背景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无疑是今天世界公认的最大的一个建筑实践平台,我们的城市化率短短三十年就达到了50%以上,这个在西方走过了150年到200年的路,这么短的时间,这么迅速的发展,其实带来了很多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延用原来西方发生过的这些理论、方法也许解决不了今天在中国建筑学的新问题,所以,面对建筑学的这个层面, 中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这个机遇可以使我们重新认知在高速城镇化发展下建筑学院应该怎么走。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苏圣亮

在这个大背景下面,我觉得中国建筑关键的焦点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第一是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建筑学发展,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科学理论体系。人居科学这套理论体系也得了我国最高科技奖,事实上就是建筑、规划、景观和建筑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的人居科学体系。在这个层面我们要讲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和文化、文脉有继承和延续,其次,考虑气候,材料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其实都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应对我们现在的包括中央大的方针,比如说绿色节能,环境优先,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这些都是建筑学里边最重要的关键点。

以往我们一直认为这些都比较宏观,现在看起来已经实实在在融合到我们今天建筑设计里面去了。比如说我们在研究第四代住宅,我们在研究不同的人群需求,比如说养老和无障碍设计;另外一个层面也更多的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来使我们今天的设计手段变得更加的先进,比如参数化设计、3D打印和所有新的材料。 当然,中国的建筑市场现在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师应该有非常好的一个前景。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Archdaily: 据我们调查和了解,当代很多学生现在比较追求一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并不会在乎整个建筑实施和落地的过程,更没法谈及策划和后评估。作为学院院长,您认为要如何跳出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的建筑师思维?

庄惟敏: 不仅限于中国,在国际上很多著名建筑学院的老师们经常喜欢去评价学生,评价一个学生非常有设计的天赋,或者这个学生非常有设计的能力。实际上这一点是集中在他们在学校里面的表现,从建筑层面来讲,我们可以归纳为他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忽略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大学里面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所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除了他的空间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有很强的技术技能,这些东西都是全方位的来培养一个学生,并使其在学生期间能够完整的吸收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 Image © 苏圣亮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无疑今天的职业教育它不是那么平衡,有些学生你可以看到他很有创意,但是有时候老师批评他说太过天马行空。但我想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你没有一个很高的,很发散的思维特征,很难在以后真正进入设计过程,或者还能在制约下一直保持原创性和空间的再造能力。所以在大学建筑学教育中,分成三个阶段,一二年级是一个基础阶段,它主要是培养基本的空间的认知,人们的行为特征,空间尺度和人体的尺度。这个里边没有什么创意可言,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灌输,当有了它之后,在三四年级实际上是进入了专业阶段,要求你用你前面学到的知识,启发你有思想层面的提升,这个时候是需要有创意的。而后进入五六年级,结合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学生更专业、更实际和更职业化阶段的设计能力。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我现在也指导一年级、二年级、五年级的设计课,所以我也非常清楚三年级、四年级不同于一二年级。清华建筑学院在这里边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叫三年级的开放教学,这个开放教学就是我们吸收了外面著名的独立建筑师和各大院的总建筑师,请他们带着职业实践的状态来指导这些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了基础的知识之后,在实践层面会有一个大的提升,这个提升我们说不怕他们天马行空,我们只怕他们没有想法,在这里边激发起他们创作激情之后,到了五六年级或者研究生的一二年级,我们就要落地了,要把他的项目结合实际的工程,那个时候他们就要把他们的技术、实践、规范融合起来。

学生的培养是有阶段性的,既不能都说天马行空,又不能全是规范,这也会妨碍他们的创造性。我想,按照这样一个进阶发展对学生来讲是最有利的。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Image © 苏圣亮

事实上那么多年清华的专业教育,也证明了我们学生培养的这条路子是对的,包括我们后来很多的本科生毕业有到哈佛、MIT、耶鲁,AA、UCL这些著名的美国、欧洲的学校深造,当然也有我们的建筑师得到业界非常著名的奖项。我想一定得益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体系。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不是说我们的体系就完美了,我们也在不断的探讨。因为技术的发展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什么样的技术,包括材料技术,建造技术,以及我们设计的技术和表达技术,发展程度已经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所以,怎么样来推动我们现在教学, 除了刚才说的在三年级引入这么多的职业建筑师来授课,我们还在其他的技术层面上不断给予补充,这一点其实像欧洲的ETH、代尔夫特,美国的MIT,哈佛GSD等都比较关注这个层面。从今年和去年的QS排名,你也可以看到偏重技术类的学校往往排名位置会跃升比较多。

2014年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 Image © 苏圣亮

Archdaily:您提及过,清华设计院的发展是依托于清华大学,目前您即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又是清华设计院院长,身兼两个部门的重要职位,在管理理念上有什么不同?您是如何去协调这个身份的转换?

庄惟敏:其实身兼两职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最近几年,政府包括中央也有一些新的指示和方针。理论上讲,作为一个设计企业的高管,作为院长,你要全身心投入到院的管理,院的发展和院的创作过程中去,但是也因为工作的需要,在最近四五年里面,我又兼任了清华建筑学院的院长。当然这两个部门不完全一样:设计院是一个科研、生产部门,它要有产品的创造。设计院的产品就是设计和咨询的成果。我们要完成我们的设计,完成我们的咨询,它主要是以一种劳动密集型状态下的智慧投入,以产出设计作品为主要特征。

但是建筑学院就不同,建筑学院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这样一个大的使命,所以两个工作确实不大一样。但是正如前面说到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设计院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实践基地,而学科发展本身要依托设计院来转化、实践和推动。这两个工作,一个算是带有学科、教学研究层面的,另外一个是实践,就是设计层面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只要把时间平衡好,我觉得还是有帮助的。

2007年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 Image合作单位:中国航空工业规划 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元工程设计顾问公司 泛道国际(北京)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设计师:庄惟敏
2007年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07年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Archdaily:最近住建部发布了工程总承包企业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这个对于清华设计院有没有什么影响或者是在业界内有没有什么推动性作用或者怎么样的?

    

庄惟敏:住建部将这一部分的业务内容划给施工单位或者总包单位,这件事对传统的设计院是有重大挑战的。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设计院理论上讲属于体制内的大设计院,这种体制内的设计院就是原来按照前苏联这套架构建构下来的,它包括建结水暖电五个专业全工种,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

这样一个体制下就可以知道,设计院基本的业务领域要分三大块,一块是咨询,一块是施工图,一块是技术服务。这类设计院的业务里大量的是施工图,所以他们主要产值的获得也是从施工图设计完成。如果施工图这部分内容划拨到施工单位或者总包单位了,那两个冲击来了:一个是人员,一个是我们现在的业务架构。人员来讲,我们现在至少1/3以上的员工们都是画施工图为主要业务,他们怎么办,这些人是不是要转行?他们必须更新自己,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1年 | 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 主设计师:庄惟敏
2011年 | 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

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说的业务架构。我们现在的设计院可能就不是以往说的单纯意义上的设计院了,它既负责前期的策划、咨询、管理、设计,又包括施工、建造、使用后评估和运维,设计在里边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设计院如果要打造成一个这样的设计企业,无疑它的业务架构就发生变化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的企业正是往这个方向在努力,比如说中国院,中建设计院、中建西北院、中建西南院,东北院等等。

所以以后做设计的乙方业务,应该变得更加纯粹了。比如说就像西方的事务所、明星事务所,只是集中在前期的方案创意阶段,真正的施工图部分会和其他的工程公司结合起来。汪光焘部长曾经讲过的,设计行业的发展会向两端,一端就是大型的工程公司,它是负责全过程咨询,设计在其中里面一个环节。这种大型的企业可以由现行的施工企业改造完成,也可以由现行的设计企业改造完成。另外一端,就是小型化、明星化,这一类事务所他们只注重前期的方案,而后面的施工图部分和工程公司合作。

2011年 | 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
2011年 | 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
2011年 | 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

Archdaily:可是这样的情况下对建筑师的一些想法和理念的表达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吗?你的施工图交给另一个负责了,这样就很可能篡改你的设计,你的设计就不能完全落地。

庄惟敏:你这个担心非常有普遍性,这也是现在住建部探讨的一个关键点:怎么样让建筑师将自己一部分施工图交给总包公司之后,还能贯穿始终自己的设计的理念?在国外西方是这样来做的——它们交给责任建筑师,尽管节点图不是由他画,但是节点图最终的出图,审定,甚至现场的加工都是由责任建筑师来做。

所以并不是说建筑师不画施工图就一概不管,而是说施工图的绘制交给总包单位了,但是施工图所表达的设计理念仍旧是由责任建筑师从头到底贯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筑师要作为监理来保证建筑建造的全过程。

2005年 |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 . Image主设计师:庄惟敏
2005年 | 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

Archdaily:可是在国内现在很少会推动责任建筑师制度,也很难像国外那样顺畅的进行这个流程,我们国内应该怎么推动?

    

庄惟敏:这件事其实政府已经看到了,所以住建部市场司正在委托我们做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建筑师全过程咨询的一个课题和建筑师负责制,大概包括三个最重要的点:第一个点就是建筑师如何指定材料;第二建筑师如何来签字授权拨款;第三个就是建筑师的职业保险。这三件事如果落实了,基本上我们说可以实现刚才说的建筑师全程负责制。

Archdaily:我们大约什么时候能看到一个这样的改变?

庄惟敏:这个课题正在做,结题是今年的10月份,但是结题之后还要等政府的批文下来,但是现在是在往前推进。

2003年 | 中国美术馆改造 . Image主设计师:庄惟敏

Archdaily:中国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比如前一段时间在阳澄湖那边有一个很大的螃蟹形状的建筑,这个问题出现在哪一个层面上?

庄惟敏: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一开始的定位问题。其实习总在他的讲话里边也明确说到了我们要提高整个建筑的文化的觉悟,其实就是说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别拟人化的,有奇怪特征的建筑?我想跟一开始的定位是有关的。一个建筑它不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它还要激发人们的一种想象,激发一种对文化对历史的思考。但是你刚才说,像一个螃蟹,像一个乌龟或是像一个酒瓶这样的建筑, 我想建筑师们的想法更多的在一开始是希望通过拟人化的处理带来广告或者宣传的信息 。

如果说我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我想我们现在建筑学的水平就没有办法往前推进。今天的中国建筑教育,中国建筑评论,以及我们建筑师的创作,其实都离不开国际化大背景,比如2017年以及2018年普利兹克奖到底奖给谁了,普利兹克奖什么样人能得奖。

2014年 |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主设计师:庄惟敏. Image © 姚力
2014年 |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 Image © 姚力

 Archdaily:我们网站也做过调查。

庄惟敏:结果你们一做调查发觉全测不准。大家认为酷是一种导向,BIG 做的哥本哈根那个垃圾焚烧场很酷,大家一直以为是今天普利兹克评判的标准,后来发觉不是,他们奖给了西班牙的RCR。今年的普利兹克是多西,这个老先生事实上是和柯布,和路易斯康一个时代的人,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普利兹克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奖它的价值导向。世界建筑经历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解构主义等等,其实带有某些人文回归的色彩,所以我觉得普利兹克奖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一些启示。

2014年 |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Image © 姚力
2014年 |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Image © 姚力
2014年 |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 Image © 姚力

Archdaily:最后的问题,对于即将迎来的院庆,您有什么未来展望和寄语。

庄惟敏:未来的定位就是这样几个字,依托于清华大学,结合学科的发展,结合产学研人才的培养,把它定位成一个具有大学气质的,以研究为先导的设计企业。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我们说的商业设计院,又不同于一般的明星事务所,它是依托于清华大学本身的。大学不可能消亡,我相信大学在,这个设计的平台就应该在,它依旧是产学研结合这样的一个实践的基地。它就像一个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教授们可以在这把他们的成果转化,学生们可以在这实习,所以它应该是最具特征的,也最具前沿性的,思想最活跃的一个设计研究平台。

如果要再精炼一点讲,希望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真正把它做成一个具有大学坚实的学术、学科支撑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院,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世界同步。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咨询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建协(UIA)理事,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APEC注册建筑师中央理事会轮值秘书长。著有《后评估在中国》、《建筑策划与设计》、《建筑策划导论》、《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实践政策推荐导则》、《雪域宗山》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建筑策划理论、方法及重要工程应用》201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主持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跳水馆,2008 北京奥运会国家射击馆、飞碟靶场和柔道跆拳道馆,华山游客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电网电力科技馆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华山游客中心获亚建协2014荣誉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获2014年FIDIC 工程项目奖提名,2004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多样的城市”设计竞赛大奖,国家电网电力科技馆获2017年FIDIC工程项目奖提名。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金、银、铜奖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银奖。

采访 / 编辑:韩爽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韩爽 - HAN Shuang. "深度对谈庄惟敏,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职业建筑师?" 18 10月 2018.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04224/shen-du-dui-tan-zhuang-wei-min-ru-he-zuo-ming-he-ge-de-zhong-guo-zhi-ye-jian-zhu-shi>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