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世界技能博物馆国际概念竞赛ECADI设计方案

本项目是全球唯一的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概念竞赛——目标是将黄浦江畔一栋老仓库进行修缮、更新,打造一个与技能大赛相关,促进青少年职业教育的场馆,创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世界技能博物馆与工业遗产利用
上海正式成为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城市,为了宣传活动和普及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政府相关单位和技能大赛主办方决定将一栋二十世纪初建造的旧仓库——“永安栈房”进行改造利用作为世界技能博物馆。

杨浦滨江新的城市活力点.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仓库位于上海杨树浦路1578号,是杨浦滨江观光带的一环——这沿江区域曾是十九世纪末中国最早的工业区之一。“工业遗产保护”“技能教育”“公共性”“城市更新”等关键词是我们在本次设计中的关注点。

世界技能博物馆功能策划.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历史之飞跃,匠意之升华
永安栈房为“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分为东西两楼,本次竞赛的改造对象是西楼。改造西楼时不仅要尊重历史,与外观极为相近的东楼相呼应,同时也要体现世界技能博物馆本身的标识性。近几年,永安栈房也陆续做了加建核心筒、东西楼间的巨型结构及屋顶花园结构的修复与改造等工作。

经过最近一次改造的永安栈房. Image © 陈凯翔

在本次方案设计中,我们认为永安栈房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外立面、内部无梁楼盖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的工业设施遗迹。

仓库最具价值的部分.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设计中,将外立面完整保留,表达对历史和文脉的尊重。原工业设施的构筑物也得到了保留与利用,如西侧的货运坡道被保留并改造为种植植物的绿色坡道。

建筑直接参与传播.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最有挑战性的地方是如何让最具历史价值的无梁楼盖结构适应现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全部需求——老结构柱跨仅6米,层高仅3.6米至4.2米间,空间尺度很小。同时让它仍旧体现出一百多年前的厂房建造技术与工业美学,从而突显整个技能博物馆的识别性。我们采用的策略是:

与老建筑脱开的 “一横一竖”体量. Image © 陈凯翔

1)打通上下层联系
将仓库西北、东南角整体去除部分结构,形成两个上下贯通的大功能空间,一个作为中庭,另一个作为报告厅。去除部分楼板后,原本平层的仓库空间形成连续展开的互动空间,原始结构的规则与秩序被局部打破,适应了新建筑对开放性和空间趣味性的需求。

2)主要空间在结构的加固和改造中提升层高、增大柱跨
移除仓库屋顶的普通梁柱结构,替换为桁架结构,创造无柱、层高高的空间作为常设展厅,为布展的灵活和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大的可能性,也便于支撑上方加建体量的荷载。仓库的东西两侧分别加固,为桁架结构提供竖向支持。仓库的局部底层标高下降2米,下挖形成更高的入口空间。原有柱子下接“柱础”,使原结构被更好地展示,且与下沉式的室外入口空间一起形成更具辨识度的入口。

3)加建体量突显识别性
增加与原有老建筑脱离开的“一横一竖”的体量。新增体量与老建筑脱开,且不破坏原西楼的立面,既尊重了东西两楼的整体性,又突出西楼的可识别性。

其中,新增横向屋顶层的体量位于仓库西楼,利用了新增体量的高大柱跨以及沿江景观的优势,成为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它的屋顶西南边缘平直,界面简洁透明;屋顶北侧边缘以流畅的曲线向内凹,留出花园空间为展厅带来柔和的北向光,部分侧界面形成与底部平滑连接的缓坡,提供上下路径或室外活动的场所;屋顶东侧边缘包裹住原有两个仓库间的“水箱”体量。体量的置入既尊重原有仓库的正方形体量感在两个沿江展示面的呈现,又仿佛从老建筑中生长出来,表达了“升华”概念。

新增竖向的体量成为建筑最高的部分,体现“技能的力量”。除了体量本身的形态会让人联想到“手”或者“工具”这类与技能主题相关的要素,它也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至高点。相对简洁、纯净、轻质的体量优雅地成为滨江节点的地标,表达“被提炼后的力量——匠意”。功能上,它将作为独立的办公、研究用房。

“生长”与“力量”. Image © 陈凯翔

公共性的建立与升华
城市活力——打造观江高点,提升周边活力
建筑位于杨浦滨江带上,景观资源不及其他更接近市中心的滨江段,因此提供不同的观江视角和让人们在这个高度发生活动,可谓最简单有效地提高改造后建筑吸引力的方法。我们考虑从底层开始,利用场地北侧的下沉广场汇集人流,再利用高差逐级而上,让空间逐渐开阔,从而塑造更偏向于室外和城市的空间感受。由中庭扶梯上至二层后,通过外挂的扶梯,可直达顶部最佳观景高度。

上升的流线
下沉广场汇集人流.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城市品牌——打造识别性与文化传播力
技能博物馆作为世界大赛的博物馆,需要被识别、可解读,并具备文化传播力。所谓识别性,就是能清晰表达的建筑新旧体系的关系。新旧部分脱开,可以被分别解读。新建横向体量部分在不改造老仓库外立面的前提下,表达了一种相对旧有封闭界面的开放;交叉而上的扶梯体量体现了内部交通逻辑,也是对市民可到达、可进入、可上升的表达。所谓文化传播力,就是希望建筑“发声”。新建的竖向体量融入了高科技手段,让建筑立面在夜间显示“城市品牌”,也是对“世界技能大赛”和“尊重热爱技能”的精神进行传播。

外置于封闭立面的开放、可达的表达.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更深层的是对“历史”与“时代精神”的讨论——本次改造设计中对历史的态度,可以看做一种对老建筑的“解构—重构”,将超越它作为仓库乃至博物馆的意义。原先的结构不仅作为结构的存在:在整体拆除后留下的结构断面可以看作是一种接近抽象建筑图纸的图示化表达;一部分不作为结构的柱子被保留,成为了象征性的表达,是对人类突破力学限制的致敬。

作为“展架”的老结构.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原先的仓库不仅是一个“展架”,本身也成为了巨大的展品:无论是展示与“建造技能”主题相关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引发、传播“技能与匠意”“新与旧”“时代精神”等潜在热议话题,都超越了原先解决建筑学问题的局限。

作为 “展品”的老结构. Image Courtesy of ECADI

城市精神——新旧互动的象征性
以游客的视角,让人们在建筑中穿行,建筑的历史部分是可被感知的,呈现的空间是场景化的。

在逐渐向上穿行的过程中,展陈、主题、活动是连续的、持久的、动态的,结构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弱化,直到进入顶层更纯粹的空间——在其中展示的是不定期更新的临时展览和引发活动和交流的观江空间,是直接满足当代城市需求的公共空间。

这些动线包括了所有新旧建筑的互动:这种互动并非像外在新旧对话式的表达,更偏向于将多个矛盾与冲突以有序列的方法拼贴式呈现。

老仓库(除底层外)尽量保持了界面封闭的原状,内部却是公共性高、丰富的空间穿插其中,通过生长的体量对外界表达内部的活力。无论是其中的互动装置,还是提供休憩、讨论、教学、讲演的空间,甚至仅是简单的观景空间,都可能发生丰富而不可预测的活动。它们同原有坚实且雕塑感很强的结构、充满秩序性的立面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冲突,隐喻了前工业空间在后工业时代是一种“基础”或“背景”。而换个角度来说,也是适应后工业时代的、更细腻、更有活力的生命体生长在原有的“几何”和“束缚”之上,可以看作是潜在的、颠覆性时代的萌芽阶段。

我们认为,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不仅是“技能”客观发展过程的隐喻,同样是上海这座城市源于工业、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的反映。

Courtesy of ECADI

  • 项目时间:2018年8月
  • 项目面积:11 000平米
  • 项目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1578号
  • 项目业主: 上海上咨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 建筑设计团队:建筑创作所,杨明、朱力元、陈凯翔、王伟璇(实习)、官诗涵(实习)、周金豆(实习)
  • 结构设计团队:结构中心,王建、王璞
  • 展陈设计单位: 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舒岳康 - SHU Yuekang. "世界技能博物馆国际概念竞赛ECADI设计方案" 18 1月 2019. ArchDaily.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09547/ecadigong-bu-shi-jie-ji-neng-bo-wu-guan-guo-ji-gai-nian-jing-sai-fang-an>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