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前,气候危机恐怕是“人类世”以来最根本的设计议题。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我们作为设计师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问题:如何在危机中实现不同尺度的设计?环保室内装修、零能耗摩天大楼、针对海平面上升迫使沿海居民向内陆迁移的应对策略,以上都是在全球与日俱增的气候危机中的一些创新解决方案。
问题在于,这些设计往往仅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急救绷带,用来抢救人类造成的地球创伤,却不具备实际意义。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推进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这是一种能够随着动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建筑,一种能够对呈指数级增长的气候变化曲线作出预测与应对的建筑。这样的项目应该集美学与实用性于一身,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供海岸防御工事,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生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方案时,压力随之而来。面对压力,建筑师们通常会产生危险的设计倾向,譬如,幻想一座建造在水面上的乌托邦之城,或是设想有一种逃生舱,能够在世界末日地球毁灭之际将人类运载至另一个世界。这类提案在运用气候变化相关预测数据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关于“人类已经太晚了”的恐惧。它们是在为末日天灾过后的场景设计最优解,而非努力保护和恢复当下的生态环境。尽管这样的设计寄托于天外来客拯救人类,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却难以唤起我们对未来的希望。相反地,人们为当今世界进行设计的意愿才是真正积极主动且具有前瞻性的,这也激发了许多现在建成环境中的成功建筑。
在更加流行的设计趋势中,很多新型摩天大楼已经开始探索风力涡轮机的整合运用。这种方式既是对建筑结合可再生能源的一份视觉保证,也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一个机械装置。巴林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之间的三座天桥上设置了三个风力涡轮机。在仅480千米之外的迪拜,“旋转塔”的概念设计万众期待。一旦兑现,这将是首座实现80层楼每一层都可以独立旋转的塔楼。乍看之下,这个设计似乎浪费能源。事实上,楼层之间安装了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板。根据推测,这座塔楼建成之后产生的过剩能量可以为另外五座同等大小的建筑供给能量。
其他气候变化的处理方式注重提升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常常误用二分法,将城市与环境解读成相互对立两极。然而,一些设计师成功地将自然融入到密集的都市生活中。哥本哈根建筑事务所SLA的“ Nørrebro 的灵魂”项目通过将洪水慢慢引流入城市来缓解洪灾,自然生态系统的引进也创造出了新的社交场所。纽约 dlandstudio 开发出一种填满泥土的混凝土水罐,用以过滤和净化雨水,上面覆盖着分解毒素和重金属的植被,帮助清理布鲁克林郭瓦纳斯运河。因此,城市与运河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运河也发展成一座热闹的公园。
为适应气候变化,设计行业在面临飞速增长的挑战时,由气候议题引出独创想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的不是出台政策来维持现状,而是大步向前,扭转已有危机,在不远的未来设计出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建筑。
译者:李蕤君Jeann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