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nomous vehicles can read Baidu POIs (Point of Interests) and digitally enable a phys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riders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s. (Image © Shuman Wu, Huai Kuan Chung, Carmelo Ignaccolo for the UABB 2019 “Transforming the landscapes of mobility”)
当城市装满传感器,建筑空间获得“看”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在2019年深港城市双城\双年展(UABB)中(2019.12.21-2020.3.8),Archdaily与双年展“城市之眼”板块的策展人们展开紧密合作,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如何影响城市建筑和市民日常生活。点击此处阅读由板块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和华南理工大学(SCUT)共同撰写的策展宣言。
从马车到铁路再到汽车,交通领域的创新不仅塑造了城市的发展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出行时对周边景观的体验。当苏美尔人在公元前5千年研制出带轴自由旋转轮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不但会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战争中掌握显著的军事优势,而且即将掀起城市发展的高潮。
马车因为具备优秀的长途货运能力而一度成为农业和建筑业的必要工具。总体来说,大多数古代文明在车辆工程方面做出的创新主要基于运载需要,并非为了缩短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学者们一致认为在18世纪初以前,城市是作为步行目的地被设计出来的,人们需要前往哪里,就在哪里建设新的城市。到了19世纪20年代后期,公共汽车在巴黎、伦敦和纽约街头出现,人们开始搭上全新的速度体验城市空间:目的地相同的人群集结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人出行的自由度。自20世纪起,私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唤起了出行自由度的回归:一方面,愈加先进的车辆科技有效缩短了旅途;另一方面,人们被封在外壳闪亮的密闭空间里,很少有机会获得鲜活的城市体验。
出行模式的转变日渐消磨掉了人与周边环境之间曾经存在过的深层联系。街道上车辆的种类和数量同样显著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体验。举个例子,如果把西方国家的人均汽车拥有率原封不动地套用给中国,那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预测到一波前所未有的机动化浪潮。因此,要实现人—车—环境的协调,就必须将改变反映在汽车技术和车辆用途两个方面。正如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学》(1969)中写到的,创新是密集型城市环境的产物,然而时至今日,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1],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新一代共享无人驾驶汽车为非城市居民提供出行选择?如何构思出一个既能保证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拥有同等灵活性,又能使所有车辆最终转变为共享型的交通系统?例如,无人驾驶电动汽车(AV)可以利用现有道路网在出行需求比较低的地区不依赖固定基础设施如铁路、地铁或有轨电车,成为新的主要出行方式。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速度更快的电动汽车拥有减少区域内出行时间的潜在能力。但是,如果该技术不与运输网络在各个方向上的均匀发展相结合,则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此番前提下,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就显得比速度更加重要。
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借着无人驾驶技术革命的东风,重新构思一种对城市的体验式解读会如何呢?身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正如深港双年展的策展声明——“城市可以看见我们”。过于丰富的信息在人与城市之间周旋,指明我们应该去哪里,做什么,和谁见面,虽然减少了物理消耗,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层面的隔阂。以珠三角范围之外的地区为研究对象(更具体地说,广州市从化区),由MIC(Fedrico Parolotto)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与Tiziano Cattaneo和Carmelo Ignaccolo合作,通过对百度兴趣点(POI)和建筑环境特征的定向解读,探讨共享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在成为中国非城市地区交通骨干的同时提升用户出行体验[2]。
注释
1 – 全球行动路线图——以可持续交通为目标(2019) http://pubdocs.worldbank.org/en/350451571411004650/Global-Roadmap-of-Action-Toward-Sustainable-Mobility.pdf
2 - “改变交通出行的景象” 策展团队: 费德里克·帕罗洛托 (总策划); 蒂齐亚诺·卡塔内奥,卡梅洛·伊尼亚科洛 (联合策划); 米尔科 · 弗兰佐伊、弗朗西斯卡·阿库里、洛里斯·西 卡奇塔诺、格洛丽安娜·巴博萨、吕静 (MIC研究部); 吴舒曼、钟怀宽(数据可视化).
关于作者
Carmelo Ignaccolo 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准博士,哥伦比亚大学GSAAP城市设计项目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运用数据可视化和测绘技术,结合城市分析学以及空间统计学探索数据丰富条件下环境的复杂性,并且为不同尺度的建筑环境提出新型设计对策。
Tiziano Cattaneo 同济大学上海“千人计划”国家级讲座教授,在同济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创立了环境未来实验室。受中国飞速城市化的启发,该实验室专注于建筑环境审美形式以及城市系统在时空变化中的叙事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本人是拥有意大利国家科研资格的建筑设计副教授,自2007年起于帕维亚大学任教。
MIC (Federico Parolotto) 总部设于米兰的国际链式交通规划公司,在莫斯科和纽约设有分支机构,业务遍及美国、中国、欧洲和非洲。该公司能够运用最复杂尖端的虚拟建模技术联结起不同领域,在工程语境下分析交通状况对城市质量,以及最终对房地产定价的影响。公司独有一套基于数据、模拟技术和信息依据的统筹分析方法,成功将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融为一体。其主要业务还包括致力利用高质量的图像和可视化手段促进这套流程的交流传播。
翻译 Changheng Xu
http://www.szhkbiennale.org.cn/
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深圳开幕的“城市交互”是第八届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题。这次的展览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将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和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其中“城市之眼”部分由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洛·拉蒂担任主策展人,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担任学术策展人。而“城市升维”部分则由中国学者孟建民和意大利艺术评论家 Fabio Cavallucci 担任主策展人。
“城市之眼”板块
总策展人:卡洛·拉蒂
学术策展人: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都灵理工大学–博明凯)
执行策展人:贝丹尼[CRA],爱兜,徐好好
湾区学院院长:米兰理工大学(德博)
“城市升维”板块
总策展人:孟建民、法比奥·卡瓦卢奇
联合策展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吴岩)
执行策展人:陈楸帆,玛瑙,王宽,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