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湾文化中心位于苏州吴江太湖东岸,是苏州湾启动总体规划的标志性项目,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自2013年起开始设计。文化中心处在轴线尽端湖岸之上的重要位置,包赞巴克意识到须要有一种纽带将场地中的要素(城市、天空、湖水、人)联系起来,“飘带”的灵感正源于此。在公众开放之际,ArchDaily对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进行了独家专访,回应苏州湾文化中心“钢铁飘带”体量设计。
ArchDaily(韩爽):在设计之前,您有参观过苏州园林吗?您如何理解苏州的传统建筑?
包赞巴克:在这次竞赛的很多年前,建筑声学专家徐亚英就陪我来过苏州看园林,它们不仅隽永秀丽,同时也与时代的城镇化形成对比,这些园林就在高墙之间、或院落之间。建造者用一道道墙做为分隔,创造出重重景致,一园紧邻着另一园,园外还有高楼,苏州湾文化中心与古典园林也有关系,距离仅9公里远。
韩爽:您觉得苏州文化与苏州湾文化中心有怎样的关联?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建筑形态?
包赞巴克:建筑外形通常来自两个基本元素:规划和场地。你还可以加上当地的背景。对一个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城市,特别是苏州这样以非常快的步伐发展起来的近代城市来说,规划和场地的涵义非常广。城市的快速发展随处可见,从新城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来。
当我第一次来到建筑场地时,我首先看到的是茫茫的平地、广阔的湖面以及湖天一色。当时和我在一起的建筑师王宁给我看了规划平面图,令人印象深刻。整个吴江新城的规划,如同曼哈顿一样的网格规划即将要实施。而今天再看,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新城的建设速度。它仍在建设中,50%已经建成了。我们见证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在太湖边诞生。在这个规划中,我看到了通往太湖的人行大道的重要性。整个新城的中心即是这条宽阔的人行大道,人们在这里相聚。
文化中心的建造位置极为核心,它在湖边,人行大道的终点处,并且在大道的两侧各有一栋建筑。我立刻想到这两栋建筑须由一些东西连成一体,联系设施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湖的方向,否则文化中心将不容易被看见。这就是我对文化中心建筑场地的第一印象,当时那里还什么都没有。
这也就是我为文化中心建筑物的两部分设计双曲飘带的原因,城市规划者为文化中心选择了一个完美的位置。丝带像一种拱结构,在人行大道上远远地就可以被看见,也在城市来到水边时,让其融入了湖天景色之中。
韩爽: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筑时候,金属巨构的感觉远远超出人体的尺度。面对这样的观感,您有什么回应吗?
包赞巴克:建筑设计反映了基地特色,300多米长,40米高的大项目,对一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只能说是正常。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要如何应对这样超大规模城市,要使二者具有一种能感受到的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评判这所城市及其民众的伟大之处。我们都知道,如果仅仅把不同部分放在一起的话,不会得到巨大的尺度感,而会带来焦虑。如此令人感动的场所一定要成为一个符号,或者说要创造一个符号。当人们从天际接近这所城市时,一定要表达宏大量度和轻盈通透;飘带像是空中的舞蹈,正是对这种双重特性的回应。
你的问题是关于尺度的,也提醒了我以前设想项目时一些没有考虑的东西:文化中心跟1937年建成的巴黎卢浮宫规模类似,都有中央广场。但在卢浮宫,广场只是个严谨的结构,并没有“舞动”起来。飘带在巨大和渺小、建筑单体和蔓延的城市体、水天一色之间对话。二者之间,就是靠我们的身体、步伐以及流连各处来量度。
飘带在广场处交汇,同时上升和下降,为人们挡风遮雨,覆盖着城市到达广场的公共空间。在这儿,飘带还象征性庇佑着众人看向湖面和天空的壮观全景,也能从40米高的交汇处下穿行。
广场通向所有公共区域。在中间,飘带覆盖着下面的购物广场,与到这里休闲漫步的人群契合。广场还是个非同一般的舞台入口,湖岸很多行人都可以从这儿走进城市。建筑立面沿着步行区域都设有商业。
韩爽:巨大的体量在城市十分有“存在感”,您觉得这个建筑与当代城市有怎样的关联?除了功能外,为城市带来什么?
包赞巴克:一所大型文化中心应是城市的象征,因为这里是发生聚会、公共事件的场所。它一定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地标式的,人们可以自行创造围绕城市而行的路径。最终,如果项目成功的话,它会成为城市的形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文化中心选了这块地,非常了不起,对我们帮助也很大。因为水岸与城市交汇处本身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所,在所有期望的答案中,基地几乎已经回答了一半;建筑要同城市对话,并代表着当城市抵近边界时转化的精神,这没法儿忽略,一定要有所表达。它将混凝土、铝、钢、几何体和塔楼转化为在空中自由的、音乐般的动作。如此,才有了这样对天空的呼唤。
在这儿,与天空、湖面、整个城市、甚至苏州吴江当下现代建筑对话的想法等都对我的工作有所指导。为了同作品对话,这种二元的、双重要素一定要共存。现代城市中国际化的几何形体并没有在这里出现,但一定要引入点什么东西可以允许这样过渡,一种从直线到流线的转化。
我对苏州的城市规划深表敬意,这是设计出中国园林艺术的景观艺术师之作,但他们所在的城市背景不同。在苏州,我们在几何图形中,园林在围墙内。而文化中心刚好相反,我们在这所城市的几何空间之外,当我们到了湖边,会对它的自然气息、浩渺无垠印象深刻。无边无际的水体、湖面与城市汇合接触的概念,这才是我想赞美的。
韩爽:苏州文化中心有哪些结构技术上的突破?
包赞巴克:飘带是由两段莫比乌斯“∞”环构成。莫比乌斯环的本质代表着连续,每个位置的方向都会变化。无所谓稳定,也无所谓接地,不变的只有飞翔。不断变化的概念取自我对《易经》的思考。即使“阴和阳”的概念已经被用过太多次,我还是认为飘带的概念应该归功于此。虽然这种持续改变的结构在工程上是个挑战,但我们已经和奥雅纳的Andrew Luong 和中衡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建公司的施工也非常出色。
韩爽:很多中国城市建了大型博物馆,但却没什么人参观。而苏州已经有一个文化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了。你担不担心苏州湾文化中心将来会大而无用,有什么措施来防止类似情况呢?
包赞巴克:除了创造人们想去的场所外,对此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当然,我们要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业主想要的文化中心功能极大混合了各种活动,因此,以后的场所生活应当非常积极。关于剧院的话,这里有巨大的舞台和舞台升降,还有中国戏剧厅、180度环绕式电影厅;剧院上方是今后的音乐学校和餐厅,可以俯瞰30米之外的湖面。另一边,是整个的教育业态,有博物馆、青年教育中心及会议中心。整个综合体有众多商业,会为本来已经熙熙攘攘的太湖不断引入各种活动。
韩爽:建筑内部有多种尺度的剧场,公共空间如何协调功能空间的尺度?
包赞巴克:维欧勒·勒·杜克用过“尺度”这个词,对后来的建筑师而言,这个词带有魔力,但意思却不清晰。比较适合的是聊聊空间和人之间的相关量度。谈到这个问题,我还是想说巨大和渺小之间的共存关系。我说过沿步行路线、沿湖、还有在飘带汇合处广场里人的活动,在那儿,可以看到天空和湖面、遮风避雨,还可以通向博物馆大堂、剧院,自动扶梯会通向下沉广场和商店。歌剧厅与戏剧厅的规模不同,都是由建筑声学家徐亚英完成的,我们同他一起参观了苏州的中国戏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