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走过了2020!
这一年充满了太多的“意想不到”和“始料未及”,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外部生活环境,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作为一名建筑观察者和评论者,我发现疫情给建筑行业带来最大的改变是:观察事物的方式。“禁足(lockdown)”让我们越来越多次地通过图像了解文化和空间,这种观察模式将我们困在互联网平台中,只能看转译过的文字,只能看修过的照片,只能看剪辑过的视频,对空间“视听嗅触觉”的理解只剩下了“视”,对事物评判也只能是片段的整合。
当获取知识养分的途径发生改变,空间的评价体系也变了,这对设计会有影响吗?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说“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我希望通过“新冠疫情”这层镜片后,是将问题暴露,群体反思,而不是迎合。今年的年终总结,我们试图回应一些现象,下面是年度讨论度最高的十篇文章,归纳为十个方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回应和思考。
01.社交距离:人————1.5米————人
02.女性建筑师:2020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Yvonne Farrell, Shelley McNamara
03.甲方代表:深圳歌剧院竞赛甄选 20家设计团队,神仙打架
04.水土不服:至卒姆托的公开信:“建筑不应成为孤岛”
05.尺度:包赞巴克回应苏州湾文化中心“钢铁飘带”,巨大和渺小共存
06.传统当代并置: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 朱锫建筑事务所
07.人居场所:高密度下的香港,14㎡水管中蜗居
08.实验探索: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广场 / 石上纯也
09.动物建筑学:隈研吾新作’Casa Wabi 鸡舍’,烧焦木板建构网格
10.青年建筑师:2020ArchDaily最佳青年建筑师,来自全球的21家事务所
01 社交距离
话题:疫情对你有哪些影响?看到哪些空间发生了改变?有哪些设计研究和思考?
新冠病毒两个月内传播至全球大多数国家,直接地反映了当代人类的聚居密度和流动速度,放大了当代城市运作系统和人居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作为人类“庇护所”的设计师,面临问题提出了紧急解决策略。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与施工单位中建三局+ 武汉建工作为设计单位,采用“集装箱”活动板房形式,十天内快速搭建火神山医院。随后,其他城市也陆续快速建造疫情定点医院,并将原有的大型公共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推出“移动医院”等快速智能建造设计。
根据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从城市公共区域到私人场所,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纽约多米诺公园在草坪上划定了社交距离圈;studio 5·5在巴黎街道上设计了一组波浪号地标,提示顾客保持适当的排队距离;factorydesign研发’isolate’机舱隔板阻隔飞沫;multiply推出 ‘petticoat’半裙,以放松和创造性的方式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Studio Precht提出指纹形状迷宫公园设想,排解因疫情隔离而产生的孤独疏离感。
《外交政策》邀请12位各领域专家,共同预测疫情后的城市发展,彭博社负责人Janette Sadik Khan说:“改造街道,打造一个安全且有弹性的城市”。ArchDaily在线上采访了众多实践建筑师,提出疫情对设计理念的影响。《建筑学报》邀请22位专家、学者、建筑师开展群论,希望能够引起对新型人类聚居提出的设计挑战和应对思路。Vicente Guallart 将欧洲传统的都市网格系统和中国的现代城镇模型融合在一起,生成自给自足的的农业景观城市,赢中国后疫情时期城市设计竞赛。同时,Gómez Platero在乌拉圭海岸设计了全球首个大型新冠逝者纪念碑,巨大的环形结构,意在填补都市与自然之间的空隙,营造一个理想的自省环境。
02 女性建筑师
话题:请将身边的女性建筑师带入讨论区中
2020年普利兹克奖授予:爱尔兰建筑事务所 Grafton Architects 合伙人伊凡娜·法瑞尔(Yvonne 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这是普奖首次颁发给了两位女性合伙人。除了向建筑界传递女性建筑师外,还凸显另一个主题,建筑实践是一项集体努力的成果。下半年,她们还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2020 Jane Drew奖将荣誉授予了巴基斯坦的建筑师 Yasmeen Lari。当“建筑师”作为职业名词前,不再出现任何“女性”“黑人”等形容词时,才会拥有真正的平等。在到达理想世界前,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引领者的工作。
南非女性合伙建筑事务所 Counterspace 设计蛇形画廊,关注在公共空间中设计“公共”的边界;妹岛和世完成日本女子大学图书馆,多种形式和材料设定空间边界;DnA 建筑事务所徐甜甜持续通过“建筑针灸”的手法,激活松阳县,水文博物馆和米酒工坊完成;DS+R 事务所 Elizabeth Diller ‘美国奥林匹克博物馆’关注功能,为残疾人提供舒适的尺度和便利的流线;AL_A 建筑事务所 Amada Levete设计世界上第一个磁化聚变电站。
03 甲方代表
话题:请提出你对甲方的建议
特朗普拟定新行政令,要求联邦建筑采用新古典风格;恒大集团许老板,要求设计“莲花”体育场… … 跟随我盘点一些优秀的甲方,让其他“甲方们”看见。迪拜政府在建造努维尔、扎哈等普奖得主作品后,即将建造全球最大3D打印建筑,对技术发展来说也是最佳甲方;深圳推行全球招投标竞赛模式,为各个规模的建筑设计公司带来参与的机会,深圳歌剧院竞赛甄选20家设计团队,“神仙打架”,同时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在深圳建立总部级办公大楼,为很多明星事务所带来实践机会。
阿那亚品牌,在新的八、九期规划中引进了大批上海建筑师,将海岸线变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作品集,不同事务所的理念在这里交流;万科集团专注于城市更新,与深圳南山区政府合作,启动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从小设计做起,成功将区域转型;万科在上海对上生所提出更新策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进行商业内容开发,从’封闭之地’转变为’公共空间’;成都麓湖开发商在兴隆湖沿岸建造多样化的文化建筑,为小型事务所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江南布衣和goa对伦佐·皮亚诺的设计细节严格施工把控,成就了高完成度的“OōEli天目里”;沙特阿拉伯酒店Sharaan,为让·努维尔提供世界文化遗产场地,在岩石内嵌入酒店回归“原始”居住体验;当然还有自己成为甲方的建筑师,gad·line+ studio 改造阶梯教室,当建筑师成为设计的使用者时,会更加理解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04 水土不服
话题:同样是坚持自我,为什么西扎会受到好评,安藤会被质疑?
洛杉矶时报特约艺术评论员 Christopher Knight 给普奖得主卒姆托写了一封公开信,控诉卒姆托对LACMA新馆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错误认知,表达“建筑不应成为孤岛”观点。这座建筑从公布便引起市民的不满,并组织“LACMA Not LackMA”的竞赛,以抵制建筑建造。同样,盖里的法国卢玛·阿尔勒塔楼,异形铝板被居民反对,安藤忠雄在英国唯一的建筑也被拆除。当建筑师脱离了熟悉的建造地区,融入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设计体系时,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吗?
近些年中国土地上也引入了众多国外建筑师的设计,赫尔佐格&德梅隆的汕头大学医学院,根据实验室的使用要求设计100米长的横向体量,但网友称形象过于像“棺材”;SANAA的西岸艺岛,从施工过程和模型可以看出,建筑是向内扭曲聚合的玻璃盒子组合体,但建成后并无轻盈感;博埃里在湖北省黄冈的两座垂直森林住宅,面临着与中国气候不适应等多种质疑。
扎哈事务所+iDEA 设计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受到众多好评,流体大屋顶形式与西安文化形象相符;阿尔瓦罗·西扎+卡洛斯设计的唯一黑色建筑——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建筑师们纷纷去“朝圣”,进行内向性、戏剧性、施工等各个方面的解读。
05 尺度
讨论:在设计思考中,“尺度”排在第几位?
按照功能和物理尺度,建筑可粗略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建筑,以巨型文化体育设施为代表,甲方主要是国家政府。“中型”建筑,以文化设施为主,甲方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小型”建筑,以住宅微更新为主,甲方以个体为多。三组建筑,三个主导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象征“资本”的符号,空间也成为包容和展示每个主体差异及欲望的场所,不同尺度建筑中都有相对的尺度对话,建筑师如何理解“尺度”,是每一个空间关注的问题。
“大型”建筑,法国建筑师包赞巴克在中国完成两个剧院建筑,上音歌剧院和苏州湾文化中心,一个位于上海紧凑的老城区,一个位于苏州广阔的新城湖边,藏于林中和挑于海岸,是在协调城市和人之间的尺度关系;gmp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在平衡飞机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泰国素林府建造大象博物馆等系列建筑,在平衡大象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MVRDV的台南河乐广场和BOGL的哥本哈根口袋公园 Remiseparken,则在寻找公共空间与活动路径的尺度关系。
“中型”建筑,XDGA“比利时港口学校”,一半校园一半立体运动场;OPEN作品“深圳坪山大剧院”,一条阶梯直通屋顶等多个公共空间,两个项目通过模糊边界,将建筑空间共享与城市,拉近了人与建筑之间尺度;大舍建筑“重庆云阳滨江绿道游客服务中心”,’有顶’和’无顶’的双层广场,给人同一地方不同的尺度体验;斯蒂文·霍尔“休斯顿艺术博物馆”和隈研吾“角川武藏野博物馆”,以小尺度建筑材料吸引人观察细节,拉近尺度关系。
“小型”建筑,趣城工作室改造深圳沙井古墟,原作设计工作室改造上海杨浦滨江沿岸,梓耘斋建筑在城市与居住区交界置入350米长公园,阿科米星建筑在上海永嘉路置入口袋广场,一介建筑在成都玉林东路,为残疾人带来自由与平等的社交空间,日本东京找到若干建筑师为公园设计公共卫生间… 这些小型建筑超越单一的城市绿化的策略,适宜尺度的公共空间让人找回了生活的层次感,“附近”这个词汇重新出现在日常中。
06 传统当代并置
话题:你会选择站在哪个维度看待历史?在历史轴内,在历史轴外,还是叠加在历史事件点上?
我们的文明世界是由已继承的事物以及当代的新事物的互动形成的文明,是基于历史建立的文明。发展、保护、创新和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建筑必须要思考的设计因素。清华设计院“北京周口店遗址猿人洞保护建筑”,从形态到材质与周边山体融为一体,做到最小干预;安藤忠雄“巴黎证券交易所修复改造”,充分尊重原始结构,在圆形大厅中置入混凝土圆筒空间,古典与当代并置;戴卫·奇普菲尔德在苏黎世美术馆扩建设计中,与1910年、1958年、1976年建成建筑并置,形成时代交流;MAD“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新建建筑将四合院围住,在漂浮的屋顶奔跑,两侧的古城风貌与彩色屋面形成新视角。
家琨建筑在泸州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中,运用当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建筑“亭台楼阁”元素转译,通过场地地理位置和高差建立空间叙事;隈研吾对1958年村野藤吾设计的大阪剧院进行保护改造并加建酒店,建筑下部分的剧院是唐破风山墙造型,上部分的酒店是铝条窗帘造型;汤桦建筑“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传统抬梁式结构与现代超长进深形成尺度并置;spaceworkers“罗马风格艺术解说中心”,用现代材料还原罗马时期尺度和形态,新空间感生成;朱锫建筑事务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采用当地传统柴窑形式,放大缩小形成八个尺度砖拱,带来与传统相似但尺度不同的空间。
近百年工业发展带来的建筑,俨然成为新建筑的历史,筑境设计的“北京首钢三高炉博物馆”改造,原作工作室“上海杨树浦电厂干灰储煤灰罐”改造,与Wallace Liu“重庆工业博物馆”改造,在置入新功能空间同时,均保留现状材料结构,重新组织新参观动线,新旧工业风貌形成二元并置;贝鲁特石与花公寓的背景便展现了与历史废墟对话的理念。
07 人居场所
话题:理想人居场所必备的元素是什么?
舒适的居住和办公场所,是一座城市最低的底线。疫情的到来,让我们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的场所,比起地标性的摩天楼,似乎功能齐全的办公园区更加受到欢迎,功能策划以及公共性的设计成为2020年办公建筑的评判标准。SOM+RLP+ECADI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世界第八高建成;C.F. Møller ‘乐高总部园区’,工作和娱乐空间形成趣味流线,激发员工创新;福斯特事务所’韩泰科技园区’和OMA ‘Axel Springer 柏林园区’,均围绕中庭形成多个层高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山水秀建筑’上海张润大厦’,改变塔楼+裙房的惯用建筑形制,独立运营形成差异化的体验互补。
香港的14㎡水管蜗居,金秋野的狭小学区房改造,柏林社区的桥洞’避难所’,徐卫国教授的机器人打印的3D住宅,荷兰随时组装移动的’滑盖’小屋,韩国的树屋公寓,都在试图解决低收入小空间的人居问题。
08 实验探索
话题:什么是突破,什么是实验?
归根结底,建筑历史始终是对建筑师工作的判定,是以作品为中心的。纵使有来自社会、甲方、施工、员工等千万个客观条件限制,如果没有作品,就是没有作品,历史判断不会仅仅因为个人的局部现实,而放弃更大尺度、更整体的判断。所以建筑师应有更多,更大的参照来评判自己的作品,跳出中国建筑圈层,立足世界,从建筑最本质的理论进行探索。
结构探索,BIG“瑞士螺旋钟表博物馆”,弧形玻璃幕墙承重;Snøhetta“世界报巴黎总部”,两端承重架起桥式结构;迹·建筑“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一根钢柱穿透混凝土结构并支撑起一个伞型屋顶;罗宇杰工作室“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混凝土柱基’嫁接’木结构;武田清明“框架住宅”,五道挡土墙形成多层空间;宫晶子建筑“无界住宅”,最薄的墙体和楼板;Crossboundaries,快速扩张背景中建造预制+装配式的深圳坪山锦龙学校。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广场,87米、宽56米的室内无柱空间,悬吊钢板结构开拓新领域。
材料探索,Estudio Cano Lasso 的“Second Home·伦敦”,使用’膜’材料包裹文艺复兴剧院;SO-IL“香港K11艺术文化中心”,475根直径1米高9米玻璃管,折射变形且抽象的外部世界;FORT科技园区,历史遗留碎石变墙体;叙向建筑“竹林亭台楼阁”,手工竹编制灯笼和长廊空间;YKH“Nefs啤酒厂”,蓝色混凝土松木肌理;Neiheiser Argyros“伦敦地下通风口”,14米高穿孔金属板露内遮外。
理论探索,库哈斯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乡村·未来”展览,呈现乡村的故事,现象,状况,恐惧和希望,并延伸到政治学,人类学,科学,技术和哲学领域的项目来解决全球紧迫的问题。非常建筑张永和在嘉定微型街区探索城市街区的尺度,提出“小尺度街区该有多小?”,在东钱湖专家工作室项目中,将九十年代绘制的住宅草图建造,作为原型设计,去研究一些重要的、广泛的建筑命题。海茵建筑孙伟,三个高等教育校园实践,探索不同教育模式下的校园规划;源计划何健翔、蒋滢的深圳明德学院,450米生态长廊串联数个建筑和广场,探讨单体建筑与环境地貌之间关系。西线工作室在黔南山地消防与应急救援训练中心项目,采用两套交叉的网格系统规划群体。
09 动物建筑学
话题:动物的本能就会建造居所,还需要建筑师为动物做设计吗?
隈研吾设计鸡舍,陈浩如设计猪舍,Bjarke Ingels设计熊猫馆,泰国Bangkok Project Studio设计大象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为动物做建筑,当与使用者无法沟通,无法共享尺度时,该如何做设计?
10 青年建筑师
话题:青年建筑师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今年,八零后建筑师开始走向不惑之年,新锐的建筑师脱颖而出,建筑作品开始在建筑界占据话语权,与前辈们共同对话。这代建筑师接受中西方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文化思潮,带来更不够“纯粹”弊端的同时,也为多元碰撞提供了机会,也许新设计就会在多种学科交叉中诞生。ArchDaily今年也评选了年度最佳青年建筑师,根据报名选出21家事务所来自全球各地的事务所。由梁琛策展,12位建筑师构成的“空间规训”展览,是首个参展人全部为中国青年建筑师构成的展览,在他们作品中可以看到时代留下的影子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33位青年建筑师外,我还看到了神奇建筑研究室、察工作室、say architects、普罗建筑、門口建筑、waa未觉建筑、Chris and Fei Precht、Tato Architescts、Akihisa HIRATA Architects、其实建筑事务所、Raffaello Rosselli … …
以上就是2020年热门的“建筑话题”,仅基于ArchDaily发布内容,如有遗漏,欢迎明年来稿,或在评论区中与我们讨论。“同样的时间,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 我们2021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