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在宁波东钱湖半岛上,张永和、西扎+卡洛斯和坂本一成,3 位建筑师的 22个作品构建了东钱湖教育论坛社区,共分为三个区域,山坡下为三位建筑师设计的十八栋别墅,山坡上由西扎+卡洛斯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和张永和的四栋‘专家工作室’构成。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0 的图像 39
Courtesy of 非常建筑

ArchDaily 在专家工作室中采访了主创建筑师张永和,他谈到这四栋房子是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每栋又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在采访过程中,他回忆很多对他影响很深的建筑和故事,并绘制草图讲解设计思考。他说“住宅作为建筑的原型设计,去研究一些重要的、广泛的建筑命题。” 下面就跟随采访内容,了解“张永和的空间原型”。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 的图像 39
采访过程中绘制的草图.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我看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张图是航拍图,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建筑的四周都是混凝土墙体,所有的窗都开向内院或者天窗,有种封闭感,好像有点浪费周边的山景和湖景,为什么这样设计,在表达怎样的场地关系?“窗”在这个建筑中作为怎样的角色出现?

张永和:景观是大家都很喜欢的。当居住变成房地产后,景观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变成强迫性的价值,等于如果建筑不“利用”景观,就浪费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景观才是合理的。在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建筑在人和景观中是什么角色?本来就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关系,如果是绝对的开放关系,那就和建筑完全没有关系了,所以也可以将建筑称为“取景框”。第二个问题,景造成的开放,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现在常常看到的媒体照片,只有看外面或者只有看里面,内外没有完全接起来,这就会产生一些误解,如从外部的开放程度评估内部的开放程度。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2 的图像 39
© 有方空间

我分享一个故事吧,来自蔡志忠的漫画。一个和尚,早上从僧寮穿过院落到佛堂,傍晚念经后回到僧寮,这是他日常的活动。有趣的地方是,庙周边的风景特别美丽,有湖或者海,他也意识到了,所以和尚在院墙上切了一条很细的缝,每天去念经路上看一眼,回到僧房看一眼。很多人就问,你那么好的景观,为什么不把院墙推倒看,他说,是非常美,但是看多了就看不到美了。比如,有些风景特别好的风景区,当地人却视而无睹,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中就看不到了。所以和尚就做了这个设计,一个美景要省着看的设计,这也是个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墙上的缝,一方面可以说把景观面缩小了,另一方面可以说把景观效果加强了。这里四座房子中有两座是和这个故事有关的。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5 的图像 39
总平面图

一个是二分宅原型住宅,一个是屋顶有十字形缝隙的住宅。这次的四个房子中有三个是91年画的,有一个是三、四年前画的。作为二分宅原型的那个房子,我的想象使用者是学者;其它三个也是为学者或者艺术家。在91年时,也没人找我盖房子,所以我就一边教书一边画纸上建筑,想象的使用者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6 的图像 39
Courtesy of 非常建筑

二分宅原型的两半一半是住宅一半是工作室,中间是拉开的庭院。开放的楼上空间是起居,为了保证生活的私密性,对面的书斋的墙体构成起居室大窗子的屏障,他每天下楼穿过十字形水院,上楼到封闭的书斋,内有三个窗子,其实还不是特别彻底,在工作台前有一个水平窗就够了。每次下楼,走过水院,到另一侧廊子下,顺着墙体看去,还可以看一眼另一个“景” – 西扎设计的美术馆。这是一个“和尚”房子。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7 的图像 39
二分宅原型住宅. Image © Han Shuang

另一个和尚房子,是二楼有四个玻璃房间的那栋,我还是没有和尚纯粹到只有一个缺口,也许更像帕拉弟奥的圆厅别墅,四面院墙各有一个缺口,房子由一圈玻璃窗围合,让生活完全发生在院子中,院墙和玻璃墙之间有水面。这里有很多建筑学本身关注的问题,有廊、墙、院等不断的变化,比如一层内向的廊和二层十字形双层玻璃墙。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1 的图像 39
十字院宅图纸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3 的图像 39
十字院宅立面,通过洞口看到远处的景. Image © Han Shuang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5 的图像 39
十字院宅中玻璃房子.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四个住宅构成一个社群,一个村落的感觉,和上海嘉定的新建筑(点击查看项目详情)感觉差不多,将条件限定做变化。

张永和:(画宁波山坡下住宅草图)这块地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半岛,有缓坡,原本是有一些建筑的,将地形破坏得特别严重,所以当时一权衡,修复地形也不是不行,但项目要求是一组独栋的房子,施工时势必大开挖,所以就换了一个思路,不是修复而是把整个地块建筑化,所以就规划了18个大小不一的地块(西扎设计了5栋,坂本一成设计了3栋,张永和设计了10栋),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标高,把本来消极的、反城市的、独立的房子,在系统的标高变化下建筑化了。到了山坡上这个地块,就是四个工作室,我们做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操作,做了一个“村落”,更公共,和山下这个18个房子构成的整体建筑形成对比关系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39 的图像 39
场地平面图(左:18栋住宅;右:四栋专家工作室,标红建筑为西扎+卡洛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9 的图像 39
© Han Shuang

韩爽:四栋建筑基本上是对称关系,都是一点透视,有什么特别的隐喻吗?

张永和:这里有个既矛盾也不太矛盾的点,就是古典与现代的共存。我特别喜欢美术,一点透视是出现在十五世纪初期到中期之间,我对那个时期到今天,画中空间的演变特别感兴趣。我在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受带有古典基因的建筑教育,父亲也是精通古典主义的建筑师,我对古典建筑很早就有感觉有兴趣。我认为有一种古典精神,和具体的形式是不挂钩的,但是和平衡、沉静的状态是有关系的。所以喜欢一点透视,喜欢其中的平面组织关系。现在在乌镇盖的美术馆也是和一点透视有关系,但这个建筑同时考虑了人的运动,考虑了时间,在体验上又不是静态的一点透视,也就是说设计方法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8 的图像 39
v住宅. Image © Han Shuang

上学时学习帕拉弟奥的圆厅别墅平面(画),觉得对称没什么意思,哪知道我去现场看,特别震撼。看平面不知道这个房子在山头上,它是“全景”的,四面景观是不一样的,所以转一圈好像看电影一样。建筑空间形式四面是一样的,但转一圈每个方向上看出去都不一样。有十字空气墙的玻璃房,也会产生类似的体验,但不是开敞的全景,是断断续续的全景。此外,现代主义的抽象也是我离不开的思想方法和形式语言,在这四个房子里也看得到。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8 的图像 39
v住宅内部.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给建筑起来名字,是按照建筑形式“+”“v”字命名的吗?

张永和:说到名字,我又想改了(笑)。我觉得需要有名字,但还没想出来。一个是两边跨来跨去;一个是玻璃宅,可以环绕;还有一个和梁一起生活,从外到里梁是中心的位置;最后是反屋顶宅,是一个整体空间,但工作和居住是不同的感受;有一个对外的廊下空间,是唯一一个对着村落广场的空间,搞活动的时候可以当作舞台。也就是说每一个设计定位都很明确,如何总结为一个名字,我试了几次都不太好,roof house、beam house,还在取。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7 的图像 39
梁宅.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我觉得这样的名字会比较好一点,如果直接叫“+”住宅,就会过于符号化,大家进入房子中会去直接寻找符号,会忽略了其他的设计。关于材料,是木模版混凝土,在一种材质上留下另一种材质的肌理,是怎样的考虑?

张永和:刘家琨经常批评我说,总是想的太多。这里有两个方面,有很多年了,总人都问我建筑是不是没有以前重要了,因为有虚拟空间。其实我从来也不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对,但是我也没有能力回答得很好;今天我可以这样说,虚拟空间再方便,也不会感动我,恐怕也不会感动任何人,没有人会说在网上开会的那个空间真棒,可是现实中建筑空间会打动人,甚至让人感动到忘记到那个空间里去做什么。因此今天的物质建筑要加强现实的感受,和虚拟建筑不同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11 的图像 39
v住宅屋檐. Image © Han Shuang

更具体一点,重量感就是一种物质感受。混凝土是最常用的材料,一种人造石头,通过质感体现“重量”也相对容易。在巴黎的中国之家是砖,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架空层直接墩在地上,显示出重量。木模版,是混凝土出现后最早用的一种模版。我选择木纹,其实就是把一种材料作用在另一种材料上,当然我们做的也比较讲究。去过木心美术馆吗?对我来说,那个木模版肌理做得有点假,其实它是真的木模版,但是有点过于清晰了。我们希望平衡混凝土上木纹的痕迹,带一点岁月的感觉,柔和些,让混凝土有温度我们用炭化木,但把表面的肌理用砂纸打磨掉一点。在上海垂直玻璃宅,好几次有人问我是不是个木头房子。时间久了混凝土的颜色会变,我后来看也觉得有点像木头,我倒觉得材料的两重性很有趣。重量、质感都是物质世界的特征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20 的图像 39
© Han Shuang

韩爽:现在房子还没有完全建成,室内都没开始,那之后会不会内部也会保留混凝土吗?

张永和:不都是,保温隔热会做里面,有些会是家具墙,有些会是白粉墙。

韩爽:您觉得住宅的核心设计是什么?与之前垂直玻璃宅,精神性的空间对比,这个表达怎样的物质性?

张永和:这四栋住宅向世俗生活跨了一步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22 的图像 39
十字院宅中间的‘十字井’. Image © Han Shuang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23 的图像 39
梁宅.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在国内做住宅特别少,但我觉得住宅是最能体现建筑师的设计理论的项目。

张永和:你这句话讲是件很重要的事。对大多数建筑师来说不是有很多机会做原型住宅。我特别幸运,能把住宅作为建筑的原型设计,通过住宅去研究一些重要的、广泛的建筑命题,因为住宅比较单纯,功能也比较软。有两个人对我的原型住宅工作比较有影响,一个直接影响我多一点,是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我的设计中能看出受他影响的痕迹;另一个是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那些编号的住宅既是住宅也是纯建筑,都是把住宅作为原型去探讨的。其实还有筱原一男。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6 的图像 39
v住宅. Image © Han Shuang

韩爽:建筑可以拆解成很多元素,您比较看重哪部分?

张永和:我开始盖房子比较晚。刚开始就是画《图画本》里的纸上建筑。对我来说墙是最重要的,当然有很多人说中国建筑是墙的建筑,我的墙并不是直接从那里来的,更是从基本建筑来的。我也在努力让柱、梁、窗拥有更多建筑意义,但对我来说也是有挑战的。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 21 的图像 39
© Han Shuang

图片库

查看全部显示较少
关于这位作者
引用: 韩爽.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张永和的空间原型,东钱湖专家工作室|ArchDaily专访] 18 1月 2021. ArchDaily. (Trans. Milly Mo) Accesed . <https://www.archdaily.cn/cn/955084/zhang-yong-he-de-kong-jian-yuan-xing-dong-qian-hu-zhuan-jia-gong-zuo-shi-archdailyzhuan-fang>

您已开始关注第一个帐户了!

你知道吗?

您现在将根据您所关注的内容收到更新!个性化您的 stream 并开始关注您最喜欢的作者,办公室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