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茵建筑近日赢得了两项重要的德国建筑设计竞赛,一个是位于于利希 (Jülich)的脑力中心,另一个则是曼海姆 (Mannheim)的语言论坛大楼。脑力中心办公楼方案以圆形外观设计而瞩目,大楼将用于可再生能源研究;而语言论坛大楼是一处开放迎人的空间,通过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促进交流和互动。
脑力中心办公楼的设计使用了创新材料与可再生技术,以打造一个被动的能源生产结构,扮演脑力中心空间的“大脑与电源”。考虑到该项目所处的基址靠近高架,圆形的外观设计有如一栋灯塔,标志着德国转型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的未来方向。
圆形的外观设计语言是为了实现“全方位的民主与平等”,而圆形的平面基础也让大楼变得更加务实高效,以像素化的重复元素单元为基础,组合成为高度灵活的模块化系统。方案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均使用了木材、混凝土和钢筋,屋顶和阳台上铺设太阳能板;阳台扶手还扮演了光伏板的承载轨道,它们将整栋建筑变为能源生产的容器。地面层设有会议室和食堂,上部则包含一个巨大的中庭与环绕其四周的模块化办公室,可根据建筑的像素化空间单元扩张或缩减。
德国曼海姆 (Mannheim)的语言论坛大楼设计竞赛由Klaus Tschira基金会组织,旨在为大众提供尽可能低的了解德国语言丰富知识的门槛,并同时也让人们积极参与语言学研究。海茵建筑的获胜方案探索了多种交互合作的德语学习方式,将空间功能定义为活的语言实验室和语言博物馆,彰显德语在欧洲诸国间的角色。
我们希望以简单的方式打造一栋友好且可达的建筑。在结构语言上,我们的方案呈现了简洁直接的元素语言:可见的屋顶结构、杰出的核心空间、以及外部楼梯所承载的连续参访路径等。这样的基础结构系统可以提供一个灵活有趣的空间序列,在使用中展现价值与意义。因此,该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原型性的。-- Armin Nemati, 海茵建筑柏林办公室设计总监
建筑师尝试以数种方式将“交流”一词转译到建筑中,设计了一系列的灵活可变平台,由四根包裹着自动化玻璃幕墙的夯土核心柱承重。建筑较低层,面向公众开放,来访者亦可对德国语言数据库有所贡献。方案还包括一个巨大的悬浮体块,由开放通透的交流区域所环绕,用于展览空间所需。此外,语言论坛大楼还设有户外露台、咖啡厅和研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