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着大量宗教信徒,其宗教表达也极具多样性。非洲大陆遍布着宗教意义深厚的标志性建筑,如内罗毕中部的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Holy Family、南非的Hare Krishna Temple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的城市脉络中,作为宗教聚集场所的建筑是关键组成部分。在很多案例中,宗教建筑都与城市格格不入,它们被遗忘在角落,或是违背经典而采取奇特的建筑形式。
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清真寺类型中便可见一二。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时,就有了伊斯兰建筑。它们服务于宗教活动,如礼拜等,这也体现在建筑的表达上,如宣礼塔等。功能与设计的强关联意味着在很多地方清真寺都有着相对标准的设计,受到罗马、拜占庭、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的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当代清真寺都延续中东地区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很多不遵循这些“标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大对“伊斯兰建筑”的认知范围。
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尼日利亚村庄丹达吉(Dandaji)的 HIKMA Religious and Secular Complex,由 masōmī 设计。如果简单地沿用中东地区标准的清真寺设计,就不得不使用尼日利亚一些不可持续的材料。相反,项目采用了当地制造的压缩土砖,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维护的需要。由于缺少海湾国家清真寺普遍的繁复装饰,人们可能不会将这座建筑归入经典的“伊斯兰建筑”类别中,但正因为这样,它突出了宗教建筑本质的模糊性。
“苏丹”式清真寺风格源自西苏丹,可能是撒哈拉以南清真寺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从塞内加尔河到加纳、象牙海岸都能见到这种清真寺,粘土和有机形式是这种清真寺的关键特征。中东清真寺的圆顶本是伊斯兰建筑标志性特征,但这些粘土清真寺大部分都是平屋顶,且室内无装饰,不像伊斯坦布尔的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那样装饰繁复。
来到马里,“曼丁”式风格成为了主流,建筑为圆锥形,以壁柱和浮雕装饰。The Great Mosque of Djenné 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简洁的立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厚重之感。
斯瓦希里海岸的清真寺也别具风格,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在11世纪,斯瓦西里的建筑师用珊瑚来建造清真寺,也做成雕塑摆放在壁龛(清真寺内的壁龛,象征着麦加的方向)周围。坦桑尼亚基尔瓦基西瓦尼岛的 The Great Mosque of Kilwa 也是最早脱离传统清真寺布局的建筑之一,并未像传统布局那样设置庭院。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清真寺,无论其是传统还是当代,都有着多元化的建筑风格、材质和建造传统。受到欧洲建筑风格影响,也产生了新的建造方式。例如,水泥已成为普遍采用的建材。经济移民意味着很多重建的清真寺不再使用当地材料,而是用水泥,因为水泥更加“现代化”。随着这片大陆清真寺风格趋于同质化,研究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清真寺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突显着伊斯兰教在非洲发展历史的多样性。
译者:吴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