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城市和城市住区表现为错综复杂的结构,需要深入思考和谨慎处理。其中的社会模式和空间布局不断演变,随时间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今城市的主流模式是什么?许多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其特点是密集化和城市化,以满足并不总是反映居民需求的需求。
立交桥的身份已从辅助分配交通的基础设施演化为定义城市的特色地标。作为拥有独特结构的多重路网,这些立交桥的形式小至单一的桥梁连接及环岛,大至多数的、互相交叠乃至多重层叠。它们在荒地、绿地或现有构筑物周围曲折、掉转、循环、包裹,以期将路过者从一条路引导至另一条上。然而,它们也以不完全的限定以及空间感创造了围合。这些围合空间可被视为是阈限且有过渡性的,不受任何固定的类型学定义。但那模棱两可的特性也催生了城市干预的想法,试图破立该空间可能性的固有观念— —它们可从汽车主导的构筑转变为更为人本的场所,并被重新整合为城市建筑的扩展方案。
设计公正总是根植于个人经历,通过改变日常生活来实现。Wandile Mthiyane 是正在践行这一理念的建筑设计师,也是在种族隔离政策施行时期成长于南非德班市(Durban)的社会活动人士。他很小的时候就为建筑设计所吸引,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他意识到自己想要通过努力来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积累的社会影响,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目前,他创造的社会影响,包括改造自己家乡德班的工作受到了世界认可。
在 19 世纪之交,一家英国出版社将发行一本由英国城市规划师撰写的书——书的标题十分乐观。这本书名为《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而后被重印为《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这位英国城市规划师名叫埃比尼泽·霍华德,该书为后来的田园城市运动(Garden City Movement)奠定了基础。这场运动后来产生了因其崇高的目标而广受赞誉的城郊住宅(green suburbs),但也产生了只满足少数特权人士的卫星社区。
当我们看到一座新的建筑时,一个基本的建筑元素便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便是屋顶。今天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庇护建筑自身的屋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平屋顶是大都市中心的常见景象,四坡屋顶是世界各地住宅的流行选择,而人字形屋顶可以说是所有屋顶中最常见的,这种屋顶类型常常被用于对一座“标准”房屋的风格化描述之中。
《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近日发布了2021年世界最佳场所榜单,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了100个目的地,涵盖被复兴的河滨空间、可负担的艺术孵化器、以及超级大城邦等。过去一年里涌现了很多积极应对挑战,且遵循“适应性、建造性和创新性”,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的建成或自然环境,榜单意在对这些场所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