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典型的住宅建筑很少会征求未来居民的意见。这些项目往往由房地产开发商根据预先定义的市场需求创建,很少为了居住舒适性进行优化。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开发系统旨在改变这一现状,将居民置于新住宅开发的核心位置。Baugruppe 系统(德语意为“建筑小组”)提出了一种建造住房的替代方案,允许个人团体共同设计和建造他们的居住空间,绕过传统开发商,创造个性化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共享生活: 最新资讯
和宠物共同生活,33 个项目展示如何为动物设计
据说,作为一个物种,我们能够很容易地与其他物种的生物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特征之一。但我们得到的爱的回报又如何呢?科学家甚至测量和比较了宠物和人类在一起和分开时的血压和催产素水平,以证明这一事实。
宠物与主人之间相互分享的家庭之爱近乎家庭成员之间,难怪我们的宠物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太愿意让它们参与我们家的主要设计决策呢?
本周未建成:挪威垂直堆叠住宅与希腊郊区住宅等 8 个居住项目
近年来,许多城市居民投向集合式住宅的怀抱。集合住宅通常指独栋建筑物或一组包括单独隐私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建筑。其主要的功能为居住,常坐落在城市腹地,使居住者充分享受到广泛的便利设施。在当今经济态势下,许多人青睐住在集合式住宅,在那里既有被妥善维护的公共设施,又有私人空间。
本周的最佳未建成建筑精选系列重点介绍了 ArchDaily 社区提供的最具远见的集合住宅方案。从探索隐私边界的苏黎世的住房建筑群、坐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花园城市”的预售楼盘,到雅典郊区的住宅,这些即将建成项目的概述为我们展示了建筑师如何从传统住宅建筑向前迈进,探索社区、共享、共建的边界。
本周未建成:印度女子学校、美国垂直农场及其他
2022 年,全球发生了一些社会文化和经济危机,从俄乌战争到全球生活成本的增加,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如巴基斯坦的毁灭性洪灾和美国的飓风伊恩(lan)。在这些困难时期,建筑师们正加紧努力,展示他们在基于人道主义危机的设计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作用,从临时住所和经济适用房计划到用以保护高危群体的中心。这些高危群体包括:无家可归的未成年女孩、来自低收入环境的儿童,或需要医疗护理的家庭。
本周精选的最佳未建成项目是这些在 ArchDaily 社区提交的项目,这些项目与当地社区进行交流合作,为弱势和高危群体提供安全空间。从伊拉克无家可归女孩的避难所到布拉格第一座摩天大楼中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这个精选项目以人为中心、围绕他们的需求和欲望展开设计。许多项目采用当地材料——如粘土砖,以降低建筑成本。他们还重新利用了现有的建筑,并希望让当地社区参与到建设和使用拟建设的空间中。
做减法的建筑设计,非典型建筑师 Johanna Meyer-Grohbrügge
从意外进行建筑研究,到最终爱上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及其众多层次,Johanna Meyer-Grohbrügge 对建筑的双重性感到惊奇;智慧层面与物理层面。Meyer-Grohbrügge 在柏林的创始人,建筑师和她的工作室寻求内容的空间化,建立关系,并找到共同生活的解决方案。
Johanna Meyer-Grohbrügge与森俊子(Toshiko Mori)和Gabriela Carrillo一起参与了一部名为“建筑中的女性”的新纪录片,该片于11月3日首映。这部由 Sky-Frame 与 ArchDaily 合作拍摄、由 Boris Noir 执导的电影催化了建筑界的热点话题的讨论。
共享生活公寓,是房地产的出路吗?
“共享生活”是一个住宅社区生活模式,指的是一种现代形式的集合住房,极大地转变了伦敦的居住生活乃至整个英国。“共享生活”的概念更多地因住房初创公司的兴起而普及,许多公司提供由少数成年房客共享的住宅、公寓等廉价住房。
17 个项目,跟随城市和生活趋势
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向世界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自然地,这些变化也进入了建筑和城市实践中,由传统类型引发了新的概念。设计空间时,无论其功能如何,始终要优先考虑的是用户需求,同时要确保实用性和功能性,但近来,灵活性、隐私性、包容性和生态意识等关键词已成为设计过程的驱动力。在这个室内焦点中,我们将着眼于当前的城市和世界各地的生活趋势如何重塑室内设计并介绍其对典型类型的改变。
共享生活的崛起:为社区生活而设计
共享生活(co-living)的概念并不新奇。纵观历史,房屋一直以来都与共同需求与资源集中密不可分。如今,面对人口、城市密度与房价的增长,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人员已经开始探索共享生活的不同选择。这些新形式来自于对未来的共同构想,去探索多种不同的空间和形式组合。
4种集体住宅新模式
近一个世纪以来,住房生产一直依赖于相同的空间形态,以满足不再是规范式家庭生活的愿景。普遍的住房短缺、负担能力问题、单身家庭的兴起和人口老龄化促使人们重新评估现有的住房模式,以解决更广泛的人口统计问题,并适应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下面探讨了当代集体住房模式,为新的居住体验和支持当前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框架。
共享住宅,没有厨房的新式布局
聚居生活方式的兴起已经使室内设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住宅和商业开发项目中,聚居式生活与“无厨房之家”概念的兴起紧密相连。由西班牙建筑师Anna Puigjaner发轫,这个概念得以将一系列室内设计创新以及过去五年间建成的“聚居”式生活相联系。反之,这些新式室内设计开始讲述深植于现代生活的住宅和空间体验故事。
新冠疫情后,生产力和共情的反思
ArchDaily 2020年8月的主题,共同生活,邀请读者思考我们与周围的人一同栖息于空间中的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在一个遭到新冠疫情冲击的世界中共同生后的不同方面,以及为了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生活,工作和成长的空间的世界而必须做出的改变。
如今,我们与周围的人的互动被社会隔离所限制,导致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真的是遏制新冠疫情传播的最好方式吗?全世界的人们仍然烦心于这场传染病所带来的变动,强制将你自己与朋友和家人隔离,尤其是在你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似乎显然并不人道。尽管隔离毫无疑问是必须的,积极的语言似乎能够更好地传递这些信息。例如,一个类似于“6英尺的共情”(6ft of Empathy)的口号强调了必须的安全原则,却没有剥离人类赖以持存和繁荣的社会要素。
微型住宅与集中空间:世界各地的微住宅社区
微型住宅在近年间的流行已经属于公开的秘密,它是极简主义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也是对当下过度消费的一种回击。从改装房车到预制的Muji住宅,再到未来主义的Nestron pods方舱,建筑界在过去十年间见证了各式微型住宅在世界范围内的极速传播。它们所形成的社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北美、新西兰、东亚等地纷纷涌现。微住宅将简约而古朴的生活方式与注重社会交往的集体空间相结合,促使志同道合的家庭与个人聚集到眼下流行的微型住宅社区中来。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几个这样的案例。
2020年菲尔·弗里隆设计获奖者公布
Perkins and Will揭晓了2020年度菲尔·弗里隆设计大赛(Phil Freelon Design Competition)的获奖名单。今年拔得头筹的参赛项目 "Arroyo "来自于 Vangel Kukov和Hala El Khorazaty的设计,是一个"能够包容纽约人口多样性的自给社区"。该每年一度的设计竞赛收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帕金斯威尔工作室的参赛作品,意在为如何应对美国的住房危机出谋划策。
“共享居住”:中国城市化进程下的新型居住模式
我们的城市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将会面临急速的人口膨胀。根据联合国在2019年发布的世界人口数据展望报告,预计到达2030年,全球将拥有43个“巨型城市”。而这些拥有超过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最有可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今天的全球城镇化进程还只是刚刚过半,但是预计到本世纪中期,全球人口的70%都将面临城镇化。而90%的城市化人口增长都会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共享社区如何应对疫情?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住在共享的社区住房中。事实上,无论是从大学的宿舍生活还是在一些老年人聚集的退休社区中,共居概念已经在社会上已经越来越流行开来了,并且开始呈现出多种不同形式。共享社区的市场巨头们(包括WeLive,Common和Ollie的)将共享居住定位为以参与共享经济为中心,为人们加强社会关系而且经济上可行的住房解决方案。在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当下,我们需要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居家隔离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共享社区的租户们为了降低被传染的风险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开始检视共享社区的设计漏洞。如何与他人同住的情况下减轻健康风险。实际上,与传统住宅相比,共享社区可能更适合应对流行病的肆虐,同时更能带来生活的正常感。
什么是共享生活?
(译者:洪于雁)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居住或将住在共享的学生宿舍——廉价住房和与朋友和学校伙伴的紧密社交的良好组合。以合理的价格拥有一个私人房间并共享公共空间。事实上,现在不仅大学生就这样生活。共享公寓的概念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构想未来高密度住房,共享定制建筑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吗?
本文最初发布在Autodesk的出版物Redshift上,原标题为“可定制的社区可能是未来城市住房的关键(Customizable Communities CouldBe the Key to the Future of Urban Housing)。”
伦敦拥有迷人的城市化进程,早期可追溯到公元43年的罗马定居点。在工业革命和维多利亚时期,这个城市的人口达到顶峰,同时达到顶峰的还有其人口密度带来的问题。空气中弥漫着烟雾尘埃,拥挤的贫民窟成为市中心的常态,由于卫生条件不足,霍乱和其他流行病往往蔓延迅速。
诸如此类的情况引发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政策,如今,这些政策也必须明确什么才是未来城市住房的“合适密度”。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今天的54%上升到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