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心,以其跨越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建筑语言,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深度与多元。从中国尊和大兴国际机场这样的宏伟地标,到隐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更新项目;从首都钢铁厂工业遗址的华丽重生,到百子湾、白塔寺的精致演绎,北京的建筑实践从未让人失望,每一处空间都诉说着属于北京的独特故事。
在这座城市里,记忆得以保留,活力不断涌现。让我们走进北京,透过建筑的视角,重新发现“老北京”中的“新北京”,在空间中感受时间的厚度与城市的脉搏。
在 2022 年最后一个月的 10 号,我们 ArchDaily 成功举办了建日筑材首次主题论坛“共创·共想”,邀请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陈立缤、SHL 资深项目建筑师 / 资深助理董事林婧、阿旺特家具市场总监倪双全、华润置地华东大区设计管理部副总经理姚益、goa大象设计副总经理/设计总监卿州、iGuzzini 住宅项目经理 Isabel 和西涛设计工作室主持设计师蔡春燕七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们与材料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区主编韩爽也介绍了我们为何选择入驻小程序进入材料领域以及我们的未来规划。特别感谢本次活动的场地支持华润置地,赞助方 iGuzzini 与 Avarte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以及到场的朋友。
随着过去两周的激烈角逐,ArchDaily 的读者们已经从超过 700 个项目中票选出年度中国建筑的前 10 名。在提名阶段,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个大奖竞选对建筑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些进入决选名单的建筑项目无疑是最能给我们的读者带去灵感,也同样反应出建筑社会的发展趋势。
对于大多数建筑爱好者来说,一提到哥本哈根就会联想到适宜步行的街道、悬空的自行车道、古朴的水渠和欢乐的居民。作为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有着许多值得夸耀的成就:超过 60%的居民选择骑自行车上班;其也是首批制定实现碳中和战略计划的城市之一,并自 2009 年以来减少了 80%的碳排放量;此外哥本哈根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案例。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予哥本哈根 2023 年度世界建筑之都的称号,推动了一系列以建筑为主题的活动和节日。这一头衔则进一步强调了这座城市作为当代创新建筑和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实验室的地位。
哥本哈根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变迁。在 19 世纪末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城市之后,便开始采用英国的“花园城市”概念,以努力净化和去中心化其邻里社区。1947 年制定的“五指计划”则指导着这座城市沿 5 条主干线拓展延伸,继而导致了以交通为导向的基础设施,配合沿交通路线分布的小型集群和都市化区域。哥本哈根的重大转变出现在 1960 年代,在扬·盖尔提出的斯楚格街(Strøget)倡议的带动下,哥本哈根开始将城市的汽车密集区转变为行人友好区。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段优先考虑居民福祉的城市发展时期,鼓励建筑师尝试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
法院建筑被定义为公民和纪念性设计。这些项目建立了超越本国传统的当代性表达,探索现代美学和新的形式方向。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地标,法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优先事项和愿望。他们同时也是聚会场所、文化中心和社交聚集之地。
2018年1月24日,世界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Schmidt Hammer Lassen (SHL)在上海正式加盟 Perkins+Will 全球建筑设计事务所,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将拓展 SHL 在中国的发展,强化 Perkins+Will 在可持续性与卓越设计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强强联手共同开拓中国的建筑市场。
Harrison 指出:“这次合作是基于 Perkins+Will 与 Schmidt Hammer Lassen 共同的价值观:卓越设计、可持续性、追求创新与最高水准的客户服务。我们还保有同样的设计精神,深信卓尔不凡的建筑始终都是民主的,并要服务于更大的善举。我们在每个层面都很匹配。”
由于临时馆的成功,丹麦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SHL)将实现这一原创设计更永久的版本。坐落在上海黄埔江边西岸地区,新的艺术和活动空间——被称为“云馆”——的设计似乎沿着海滨浮动。展馆由两个白色表面和20,000条白色的绳子构成,其失重感和无常感与附近重型工业机械形成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