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 ArchDaily
  2. 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内战: 最新资讯

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破碎的房子》是一部由吉米·戈德布拉姆执导的纪录片,讲述了穆罕默德·哈菲兹的故事。哈菲兹是一名叙利亚人,他拿着单次入境签证来到美国学习建筑,却无法回。面对自己的命运,他将思乡之情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开始创作家乡的微型雕塑,打造“他记忆中的大马士革”。

“如果你不能回,为什么你不制作一个家”。通过讲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该建筑项目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打开了政治维度,描绘了这座城市遭受的破坏程度,将难民人性化,并分享他们的故事。

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 Image 12 of 4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 Image 9 of 4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 Image 15 of 4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 Image 10 of 4纪录片《破碎的房子》,建筑与乡愁 - 更多图片+ 13

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Reparametrize Studio正在进行名为“重新编码战后叙利亚”和“住宅重新编码”的研究,研究的一部分旨在发掘适用于战后城市的住宅解决方案。该项目关注于创新并通过人工智能收集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数据,它试图设想战后城市的未来,即使用现存且有益的城市结构并汇集众多不同作用因素的智能城市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 Image 1 of 4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 Image 2 of 4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 Image 3 of 4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 Image 4 of 4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性地改变战后智能住房系统 - 更多图片+ 13

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7000万人口被迫迁移出他们的故乡,其中2590万人口成为了难民,现在是时候来重新考虑传统紧急营地的方法了。虽然这些营地从概念上来说是临时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难民营的使用远远超过了他们预计的使用年限。

这些难民营通常会使用七到十七年,其中大部分都超出了他们的使用期限。事实上根据联合国难民署肯尼亚提供的平均数据显示“很多被迫迁移的人口在这些临时庇护所中以难民的身份生活了长达16年之久。”

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1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2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3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4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更多图片+ 5

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Reparametrize Studio在他们正在进行“重编战后的叙利亚”研究的同时推出了新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3D扫描技术分析战后城市的受损结构。以叙利亚大马士革的Zamalka镇其中的一条街道为例,项目调研可以将需要重建的区域与利用条件尚好的区域区分开。

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 Image 1 of 4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 Image 2 of 4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 Image 3 of 4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 Image 4 of 43D扫描技术,模拟叙利亚战后智能城市 - 更多图片+ 10

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这是由雕塑家和珠宝设计师  Cydney Ross 制作的一件艺术作品,通过非传统的陶瓷和混合介质探索建筑中时间的流逝。她通过过度烧制、冻结和融化这些材料,模拟了建筑结构的摇摆、塌陷,甚至倒塌等状态。

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 Image 1 of 4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 Image 2 of 4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 Image 3 of 4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 主图艺术家用陶瓷模拟建筑生命周期 - 更多图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