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 2022 年 12 月 10 日开幕,由鲁安东、王子耕和陈伯康(Aric Chen)策展,共有来自十五个国家的数百位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参展,展览将持续三个月。
本届深双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为主题,“生息”这一概念既包含着空间上的多元共生,也体现了时间上的生命节律。它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宇宙观,也富有中国文明的传统智慧。“生息的城市”是一个共生之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览包括五大板块,首先是本次展览的序幕“何以共栖”,以平面和数字艺术为主,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整场展览的主题;接下来来到“物灵之旅”,这一板块位于室外,通过楼梯、坡道、下沉广场串联,旨在探索作为非人类生态系统缩影的城市环境;“寰宇对话”再次回到室内,意在建立不同视角的连接,以超越线性的方法和思维,共同寻求现行城市和建筑发展下的新契机;“未来聚居”作为结尾,聚焦城市\建筑领域的生息思维,运用生息视角识别原型性的未来基因,进而在诸多实验性探索之间建立新的连接。
展览设立在深圳金威啤酒厂的旧址上,由 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主导金威啤酒厂的重生策划与改造设计,作为本届双年展的场馆,同时也是本次深双的第零号作品。几百件展品散布在保留啤酒厂特征元素、如迷宫般充满可能性的场馆中,展现来自不同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对于城市和未来的思考。
其中,在 2022 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有如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建筑装置。
D-39 在地铸造 / URBANUS都市实践
为了回应原有水池空间特征及金威啤酒的历史故事,装置使用了工业金属材料“铸铝”,通过定制铸铝杆件的拼接,形成上千个沙漏状的单元模块,在 C 栋屋顶组合形成一个通透的云雾状的立体构筑物,在下方形成漏斗状空间。
C-09 一人 众灵 呼吸 / 田川,吕植,刘阳,姜建华,马岩松,刘通,徐海东,颜石林,孙海霆
设计师以中国“最后的秘境”—墨脱为切入点,做一场个体的游戏。看似独立的三件作品架高在空间的结构梁上,由生态网络般的梁连接在一起。每个作品和地面之间由一把可攀爬的独木梯连接。“攀”与“不攀”都是与自然相处的一种选择。由此探索并反思,人类该如何与每一个似墨脱般美丽且独特的自然之秘境相处 ?
C-01 众镜塔 / 何哲,沈海恩,臧峰|众建筑
众镜塔为上下镜像的两个三角锥体组合而成,锚固于 UABB 位于金威啤酒厂一处 U 型露天空间。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看似稳固, 但实际极其脆弱, 需要我们每 个人的努力去保护。众镜塔采用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隐喻, 用充气 PVC 这种最空薄的方式来搭建三角锥体这种最稳固的空间结构,以及看似金属般坚固的外观。
C-02 反方向的构筑 / 陆轶辰|Link-Arc 建筑事务所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装置。倒置金字塔的形状,最大限度地在其顶部收集雨水,同时为下部提供了充足的遮阴面。体块由透明且内含培育基的聚碳酸酯材料制成,通过多孔结构可以使蘑菇在其侧面的空隙中生长。这个过程将展示自然作物如何在新的自然结构中繁茂生长。当展览结束,这个培育基块将会被重新加工并利用作为自然形成的建筑材料。
C-06 城市寄生家居计划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师以城市家具的形式将个体生活与城市空间结合, 以满足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这些寄生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具有多元功能的构件, 设计师称之为“城市寄生家具”。通过创造这样的“城市寄生家具”,原本消失的生活从私密空间向城市中延展开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再现原本看不见的“家”。
D-30 钢草 / 董功 x 李怒|直向建筑 x 合作艺术家
装置通过在现有空间边界基础上进行平面与顶面的内向偏移的操作,建立起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空间实体。这个新的空间实体由 36 根 7 米高的螺纹钢筋矩阵组成。通过对每一根钢筋的长细比和顶部负重的设置,使得钢材本身受拉的结构性能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被感知,钢筋因此拥有了生物般的“韧性”。人和物,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也将蕴藏于其中。
SP-08 三角的剖面关系 / 张永和|非常建筑
该空间装置在矩形展示空间内植入两片倾斜墙面,形成了三个依次贯穿的三角形空间。三角形增强空间的透视性,色块划分促成空间变化,使参观者从展厅入口行进到瞭望台的过程成为一段丰富的多维度体验。另外,三角形会带来顶部空间逐步减少,更加符合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希望使参观者认识到空间设计也是被动式控制排碳的重要手段之一。
D-32 可食用材料的新应用 - 媒介探索 / 胡方|Atelier Fang 食物设计工作室
泡泡吹制法成为就传统编织、现代数字编程之外,一种天然的薄膜肌理成型方式。Atelier Fang 食物设计工作室探索了这种可食用泡泡材料的成型方式,以及它作为新的媒介载体在空间的构建可能。目前这种材料可以实现定制,泡泡大小可控。同时它绿色环保可降解。在地创作加强了人们与之的互动,同时也减少了材料的碳足迹。
D-14 宇宙 / 马岩松|MAD 建筑事务所
这是一个空间和光的装置。没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儿,所以建筑师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一个无限的场景,在桶腔内部运用灯光和反射材质,吊起来形成无限反射的空间。人可以从下面的楼梯走进来,再从上面的门走出去,形成了这样一个没有边界的气氛。
D-15 可食用城市 /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蔬果气球”是一种不依赖于土地、可移动的、个体互助的蔬菜种植 - 食用终端。它分布于未来的居所、社区与街道,通过与手机应用的结合,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形成全新的基础设施与都市景观。彻底打通传统规模农业中被分离的生产端与使用端,让蔬菜农业进入城市日常生活的个体空间与社区空间。
D-16 声圳 / 柳亦春,殷漪|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声圳”,意在通过水的声音,重塑小渔村与大都市的时间城市。以水的流动意象为核心,在空间装置中,用水的声音来串联出一条水流动的路线,也是观众走动的路线。从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饮水,到城市中的水系,层层扩展至海洋、冰川。创作声音聆听实体作品。
D-17 恍惚之城 /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
恍惚之城包罗了物质的种种万象,但其形其质从不确定下来,正如这里弥漫的气。气的机遇来自于土和水的边际状态,也来自于两种时间的碰撞。碰撞产生了能量。在碰撞中这里上演着一幕幕的转化与更迭,膨胀与吞没、升腾与下降、流动与改变,永不停歇,幻化出一派混沌的生机勃勃与气象万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D-18 呼吸城市 / 陈忱|reMIX 临界工作室
以能源的宇宙观为出发点,装置利用呼气和吸气两种模式的不断交替,以可视化的方式来探讨碳这个话题。吸气模式下,每个气球以相当于人均每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体积,占据整个展厅空间,将参观者“困”在其中。呼气模式下,展厅处于半黑暗状态,气球缩小,人们可以在展厅中自由移动。
D-19 时间介质 / 孟岩,李睿|URBANUS都市实践
以“时效性”为依据,失去时效的事物,人们视之为“垃圾”。但垃圾不总以讨人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空中。本展旨在展示时空对价值判断的影响。若视展览空间为“正空间”,本展品将在展览空间中折叠一个附生的“负空间”:禁止观展人踏入,但仍可通过视窗观看,从中展示价值的主观判断与交织并游离在其中的客观价值。
D-20 与土相会 / 王澍,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
“土”是这个世界上最基本、最生态的建筑材料。我们需要再次认识“土”。建筑师带来了一些杭州的“土”,并请来参观的人携带一捧土,无论取自深圳何处。在展厅将土放入任何一个空格,在盒中取出一个小标签,写上取土地点和取土者姓名,把标签插在土上。“与土相会”这个作品希望能与观众互动,通过这样的展览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
D-21 雨房子 / 李天颖,张昊天 |FrankanLisa
雨房子呈现的是一个墙体的内部,一个向内看的家。建筑的外部被卷进了建筑“内部的内部”:水包裹在塑料膜内,流淌在建筑的空腔中。现场有一台除湿机从展厅内部吸水,汇集的水被过滤和储存,再被蒸发成水蒸气吐出蒸腾,又凝结回落。这些水沿着透明的管道流动,以机械化的方式在装置里循环装置希望呈现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建筑的边界像塑料膜一样一戳就破。
D-22 家用机器城 / 绘造社
这里的机器特指三轮车、电动车、代步车等,家庭用于代步或改造之后变成经营生产的工具。原本只作为交通工具的家用机器被改造为城市中的“随身建筑”,但又逃脱了为建筑而设立的规则。个体的生存智慧充分利用这些“随身建筑”的伪装性,以一种游击式的轻盈姿态,最大限度达成了个体对公共空间的有效实践。对这些家用机器的转化和使用,是无法享用宏大资源的个体对自己手中有限资源的最优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