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近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开始急速膨胀和扩张。随处可见的老城区拆迁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工业垃圾,更将已经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永远埋藏在了光鲜亮丽的摩天大厦下。当老城在新城建设中被逐渐吞没合并时,城市的一部分脉搏也在消失的风景中停止了。王澍和陆文宇,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探索过去与当代的关系中,通过在建筑中运用可回收材料给了我们一个通达古今的解答。本文将从王澍和陆文宇的三个知名项目:宁波历史博物馆(2008),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04),和宁波当代美术馆入手(2005),浅析这对建筑搭档在设计中的人文主义手法。
地域主义: 最新资讯
从业余工作室作品中,思考传统建造技艺的当代转译
https://www.archdaily.cn/cn/942623/cong-ye-yu-gong-zuo-shi-zuo-pin-zhong-si-kao-chuan-tong-jian-zao-ji-yi-de-dang-dai-zhuan-yiScarlett Miao
11种正在消失的地域性特色建筑技艺
“地域主义建筑师一种关系到当地人民种族、地域和当地“方言”的建筑语言,”Paul Oliver,《世界地域主义建筑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的作者这样写道。但不幸的是,因为现代建筑技术快速扩展的“身份及文化活力的缺失”,传统的建筑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建筑评论》杂志称之为“全球通用建筑潮流”。钢铁、水泥和玻璃建造的高质量建筑随处可见,而诸如土砖、稻草或是泥炭之类的地域建筑技艺则同落后联系在了一起。讽刺的是,这些当地的建筑方法却远比那些讨论可持续性重要性的当代建筑更环保,并具有文脉意识。正因如今的潮流,大量的建筑和文化知识正在消亡殆尽。
https://www.archdaily.cn/cn/806079/11chong-zheng-zai-xiao-shi-de-di-yu-xing-te-se-jian-zhu-ji-yiAriana Zillia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