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XI博物馆在新展览中向建筑界的女性致敬,该展览记录了女性建筑师在过去一个世纪的职业演变中所起到的变革作用。《喜讯,建筑界的女性》展由Pippo Ciorra、Elena Motisi和Elena Tinacci策划,Matilde Cassani设计,分四个主题集中展示女性建筑史,当代从业者的作品和年轻一代的声音,并讲述了80多位女建筑师的故事。
陆文宇: 最新资讯
致敬女性建筑师,MAXXI 博物馆新展:Good News. Women in Architecture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成长’,2007与2021对比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由王澍和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负责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全部工作。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成,是由十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
两期的施工期各十四个月,大量的手工建造产生大量在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被无数双手反复触摸。2007年,摄影师Iwan Baan记录了竣工后的校园,2021年,摄影师赵赛使用原焦段镜头拍摄了同场景的校园照片,十几年的时间中,绿植覆盖和遮挡,建筑有了自己的生命。
从业余工作室作品中,思考传统建造技艺的当代转译
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近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开始急速膨胀和扩张。随处可见的老城区拆迁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工业垃圾,更将已经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永远埋藏在了光鲜亮丽的摩天大厦下。当老城在新城建设中被逐渐吞没合并时,城市的一部分脉搏也在消失的风景中停止了。王澍和陆文宇,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探索过去与当代的关系中,通过在建筑中运用可回收材料给了我们一个通达古今的解答。本文将从王澍和陆文宇的三个知名项目:宁波历史博物馆(2008),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04),和宁波当代美术馆入手(2005),浅析这对建筑搭档在设计中的人文主义手法。
王澍访谈:我天生就适合做建筑师
[建筑师能] 改变人们的生活,并马上给大家创造一个新生活。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去做的工作。这应该是上帝的工作。
聚焦:王澍
王澍(生于1963年11月4日)是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他因批判性地反对“欠缺灵魂的所谓专业现代建筑”而在学术界闻名。为表彰他在尊重地域传统、环境与手工艺方面所做的建筑贡献,他荣获了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该奖项第四年轻的获奖得主。评委会对其评价:“他的建筑是永恒的,深深扎根于历史背景与环境,但又具有世界性。”
材料大师: 王澍和陆文宇的传统瓦片
王树和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以其对待语境的态度设计以及对于传统和永恒性高于一切的坚持而十分独特。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使用的材料是由回收的本地仍具可用性的建筑元素。特别是瓦片,这是一种业余建筑工作室和王澍——2012的普里茨克奖获得者反复使用的材料,他们传达的,不仅是一种建筑的讯息,也是一种政治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