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 2002 年,也就是国际奥委会将 2008 年夏季奥运会授予北京一年后。最初的旅行是探索自然、美食、古老的寺庙、考古遗址,以及总的来说,体验中国的生活方式,主要并不是在中国大城市。我一个西方游客,在纯粹好奇心驱使下,来到一个东方国家寻找旧世界、异国情调,希望瞥见一个丰富的传统文化,及其即将发生不可避免的彻底转变。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建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当代建筑。只有少数独立建筑师几乎完全在雷达下进行的潜在新建筑语言开发的有前景的最初迹象。
中国建筑师: 最新资讯
Vladimir 观察记|中国先锋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张永和&鲁力佳、刘家琨
ArchDaily 2023 中国年度建筑大奖,提名开放!
今年年初,我们成功的发起举办了第 14 届 ArchDaily 年度建筑大奖,在此我们想要感谢我们的读者十年来作为我们社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一同成长,一同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努力,致力于创造更好的世界,我们很自豪的宣布将举办第 7 届中国年度建筑大奖,将由我们的读者选出值得此荣誉的中国项目。
作为相互连接的、公平公正的、分散各地的评委网络的一部分,您通过提名和投票,一直帮助我们在各种规模、功能和环境的建筑,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师中选出最值得获奖者。在未来几周内,您将通过投票在 700 个中国项目中筛选出 10 个中国最佳项目。
2023ArchDaily 中国年度建筑大奖由 Dornbracht 赞助举办,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厨卫设计品牌,为您提供第一线产品。
石宕作为空间和资源,DnA 徐甜甜改造废弃景观场所的策略
今天,存量空间资源的活化利用在世界各地被视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由于对保留或拆除评估标准的不断变化,传统建筑课题的边界也因此再次被挑战。 徐甜甜在缙云石宕的项目将景观规划、室内设计、艺术装置和社会规划等方面与乡村经济振兴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一个被开采并废弃的景观成为了新的出发标志,提供新的可持续共生,并续写地方历史。
新一代的工作方法:他们是建筑师,他们也不是建筑师
有一群年轻的中国建筑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定义自己,向公众展现 "新一代 "建筑师。他们不拘泥于定义,打破常规。他们想他们所想,遵循自己的信念。建筑师的身份之外,他们也是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研究人员。在新一代中,身份不再是唯一的。他们的工作方式由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决定,在他们选择的路上,引领他们走向新的方向和新的生活。
当代中国公租房:在政策改革下实践创新型住宅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 在她合作著有的《基多宣言:开放城市》一书中,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富裕空间扩张的是社区的高度封闭化。萨森提议“城市是一个应该包含富人和穷人的空间,真正的城市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这也不应该是城市的功能。但是一个良性运作的城市应当包含一种伦理上的可能性,即一种都市伦理。这种伦理一方面能够整合吸收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的那种不平等,而在另一方面,这种伦理又能够使一种不依赖于绝对平等的都市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可能,这比依靠绝对平等而实现的社会公义更加困难。”
传统材料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对手工制作的建筑以及当地和可再生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在对建设带来的巨额环境和经济费用的担忧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被如今的城市规划者所接受,即“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 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 ”。
喝一杯?10座城市,10种“喝”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美学地位,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语言。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酒作为礼物交换,后来他们用茶来交换。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拾了这种代代相传的饮酒文化,并以新的当代空间重新诠释,而这样的一种新型饮酒喝茶的文化,在各大城市的咖啡馆和酒吧中不断演变。
从城市走向乡村,10 个中国民宿设计
城市的边缘地带一般指位于两个地区边界的郊区。 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之下、以及交通方式不断升级的今天,城乡边界在不断被推敲和重新定义。
创造舒适的儿童空间:10例中国幼儿园设计
布鲁斯吉尔克在他的文章“学习环境中的场所营造和变化”中展示了对当代教育的激进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世界的需求。 学校没有提供一个在更广泛的城市环境中运作的个人世界,而是成为童年的内化贫民窟,与他们应该服务的社区隔绝,以“一刀切”的精神集中管理。 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直在寻求一种更灵活的建筑模型,这将在学习过程和服务于它的环境中允许更多的创造力。
中国3D打印建筑,及未来发展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12个中国当代美术馆合集
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热烈讨论着艺术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探讨也从众多经典书籍和建筑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正是因为,艺术与建筑之间紧密而又深厚的联系,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一直在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如何以不断变化的空间形式容纳和展示艺术,成了艺术家和建筑师共同的议题。
三维渲染再现中国古建筑昔日光辉
古建筑是历史留给中国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是由于战争暴乱,或是自然灾害,很多古建筑正在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风采。于是,古建筑的保护也成为了当今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王澍:“生活文化的延续性”|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
人,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什么模样?2021年4月8日,由《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主办,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办。它以“重建联结”为第一届主题,希望在疫情之后这个特殊时刻,通过评奖这样兼具专业性和传播性的方式,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讨论。
2021 Arch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揭晓,获奖得主采访
2021Arch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的评选再次取得圆满成功!在决选评选的一周中,我们共收到了7.5万次投票,感谢各地读者的付出,让我们的大奖更加公平和有意义。ArchDaily China 希望更多的中国建筑参与到全球交流的浪潮之中,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我们坚守初衷,成为让大众获益的开放平台,让建筑行业变得更具包容性、更加平等。
今年,CCTN 筑境设计 以“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设计策略,对北京工业遗存改造,激活城市空间,获得了冠军。MAD建筑事务所对仿古四合院进行拆除和扩建,通过在屋顶增加跑道,让孩子们可以“上房揭瓦”,获得了亚军。gad在昆明翠峰生态公园的山顶,解决山体建造问题,塑造雕塑形态的艺术馆,获得了季军。
治愈性空间设计,人体感官与中国建筑
一个能给人们带来身体和精神恢复的空间需要具备哪些设计要素? 如何设计对我们的身心都健康的空间? 从长远来看,什么的环境才是宜居和可持续的?
在房地产泡沫时代,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在高密度的超高层住宅中,人们在精神上究竟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对于治愈当代都市人的焦虑,有效的空间解决方案是什么? 本文将探讨一些空间治愈疗法。
80后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实践,探索时代的印记
著有《梦的解析》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过,“ 在一个人的创意作品中可以找到关于他/她有关于童年时期的深刻记忆,而童年时期的经验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在他/她成年后的作品中得以重现。”
重新定义老城区中的狭小空间,北京胡同改造更新策略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从元朝保留至今的历史见证者,胡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宝贵的传统建筑之一。“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具体指代元代时期居民区内,主要街道之间的狭小街道。当时的元朝皇帝为了更好的管理土地,将城市的街道设计成网格状,这样土地的分割相对规整,交通系统也更易于管理。
“都市绅士化”下,中国城市空间激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90年代开始,大量的中国城市都开始面临着都市更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城市飞速发展,一栋栋摩天大厦在主要城市中拔地而起,以吸引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从郊区搬来都市中定居。而这样的城市改造,无形中导致了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工薪阶级被迫搬迁甚至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在城市学中被称为“城市绅士化”。
当城市和社区被逐渐商业化,都市里的空间被赋予了更高的经济价值。沿街的商铺随着房价水涨船高。而城市中曾经随处可见的公共空间渐渐被商业侵蚀,都市中的人们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活得行色匆匆。如何激活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剩余的街道空间,让忙碌的都市人群有一个能够歇脚和玩耍的场所,成了都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研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