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 ArchDaily
  2. 城市

城市: 最新资讯

来自尼日利亚的一封信:新型冠状病毒与非洲城市

本文原刊登于Common Edge。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几个月,我和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居家隔离,活在对未来的不安与困惑当中。在本文中,我不对非洲城市的后疫情时代进行预测(有关这一话题目前已经层出不穷),而是想提出一些有关现状的观察。作为一名非洲人,我的观点具有独特性与普适性。毕竟,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疫情流行。

共享空间的演变,高密度城市中的私密性与开放性

“密度”,一直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城市中的密度越来越大,密度的重要性也在增加。在城市规划的历史中,这个词常被相关的负面联想缠扰:过渡拥挤、贫困、安全感缺乏以及所谓“贫民窟”。埃比尼泽·霍华德在1898年提起的花园城市运动,就试图通过绿化带和反密集规划来应对城市弊病。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是在这些理想模式之上建立的最有名的城市规划之一。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却推翻了这些影响深远的城市规划概念:她指出,建筑密度大并不等于过渡拥挤;一些密度大的城市区域,如她居住过的格林威治村,比其邻近的花园城市类型社区更安全和具有吸引力;她还强调美国的“贫民窟”概念常植根在反移民和反黑人的意识形态上。在她看来,密集并无固有的坏处,关键是我们对其的处理方式。如今,我们仍在设法解决如何为日益密集的城市进行设计的问题——我们应如何使城市兼具开放性和私密性?给它自由,但在必要时进行管理?尤其是我们应如何保证城市的安全,从犯罪的角度,也从新冠时代下预防疾病的角度。

生死皆无立足之地:亚洲埋葬之地的未来

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舒适的地方生活,且逝去的人们可以安详休息的地方也逐渐变得稀缺。据估计,每年都有将近5500万人死去,活着的人数则是故人的15倍。然而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开发商则更在乎与活人做交易,继而忽略了丧葬方面。因此,两个平行世界之间则越来越紧张。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和设计供生死共存的公共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 Image 1 of 4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 Image 2 of 4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 Image 3 of 4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 Image 4 of 4公共空间的再生,9个与市民关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 更多图片+ 25

公共空间一直是每座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之下,这些城市空间已经成为大面积城市和小面积社区内的基础元素。广场、空地和公园已然成为城市肌理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些空间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弹性城市的4个关键措施,规划可持续的未来

由于我们的城市在自然角度和设计角度上都十分的脆弱,人们当前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让城市在未来更有可居性。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口都将定居在城市的周围,随之而生的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将引发未来社会,环境,技术和经济转型的适应性问题。

实际上,这十年间人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城市将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与社会因素。它还考虑了到了为了确保长期增长所需要的主要方面。在本文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有助于城市适应未来发展的要点,以及如何创建了一种宜居,包容和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结构架构,以适应任何意料之外的城市未来转型。

未来房地产会受到哪些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当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逐渐蔓延加剧时,人们被困在拥挤的城市中并为他们的未来感到忧虑的故事如同传言一样在网上弹出显示给人们看。在病毒刚到来的时候,普遍有人们逃离至他们在海边的住宅,或者是回到他们的父母家中,去寻求一些更大的空间和杂乱延伸的院子。

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 Image 8 of 4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 Image 11 of 4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 Image 14 of 4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 Image 16 of 4Vicente Guallart赢‘中国后疫情城市竞赛’,自给自足型城市 - 更多图片+ 19

近日,Vicente Guallart赢得了中国后疫情时期自给自足型城市设计的竞赛。该方案的基地位于中国雄安,旨在将欧洲传统的都市网格系统和中国的现代城镇模型融合在一起,并结合了生产性农业景观,从而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如何改造被污染的室内环境

由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和发展中的村庄,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室内。即使是人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他们也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甚至一些有趣的活动也是在室内环境中举办的。总而言之,人们大概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通过遵循规范的调节参数和设计实践,考虑温度、照明、噪音污染、适当的通风和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确保舒适、高效和健康的室内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后者尤其重要,因为与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反,室内的空气污染是远高于室外的。

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哈瓦那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浪漫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凝固了时间。经过西班牙、摩尔和苏联浪潮的影响后,首都的城市肌理自豪地将历史娓娓道来。那些停在五颜六色但摇摇欲坠房屋前的古董别克车的背后,却是古巴一直以来历经的贫穷。

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 Image 1 of 4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 Image 2 of 4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 Image 3 of 4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 Image 4 of 4哈瓦那极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古巴历史印记 - 更多图片+ 2

读者问答,走近建筑界的性少数人群

建筑师喜欢谈论他们的设计对社区有多大影响,而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物理空间和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着每个人居住在城市或身处于在建筑物中时的感受。但是,是否所有建筑都以相同的方式响应所有用户?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呼吁来质疑建筑如何接近LGBTQIA +性少数社区,从能代表这一群体的读者中来收集关于他们如何居住在这些空间以及如何在建筑领域代表这一群体的想法和建议。

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 Image 1 of 4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 Image 2 of 4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 Image 3 of 4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 Image 4 of 4摄影作品:委内瑞拉的首都变迁 / Ramón Paolini - 更多图片+ 7

通过摄影,建筑师兼摄影师雷蒙·保利尼(Ramón Paolini)记录了位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地区的城市变迁。这些照片捕捉了首都在过去40年中的变迁,带人们深入了解了这一拉丁美洲最动荡的地区之一,探索其城市的发展以及背后的社会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保利尼从个人视角出发,以惊人的毅力阐释了40年内城市空间的建设,破坏和重建。

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在为麦德林的城市照明系统制定总规时,麦德林的公共事业公司EPM通过将基础设施和夜间照明系统的图纸叠加在城市地图上,对哥伦比亚的相关系统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城市景观上遍布着黑暗的岛屿。

令这家公共事业公司大吃一惊的是,这些黑色斑点实际上是144个水箱,它们一开始是建造在城市郊区的,然而由于麦德林城市范围的显著扩大,这些水箱现在被阿布拉山谷的非正式居民区环绕。更糟糕的是,在缺乏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社区中,它们成为了暴力和不安全的焦点。

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 Image 5 of 4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 Image 6 of 4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 Image 7 of 4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 Image 8 of 414个神秘封闭的蓄水池,变开放互动的城市公园 - 更多图片+ 18

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7000万人口被迫迁移出他们的故乡,其中2590万人口成为了难民,现在是时候来重新考虑传统紧急营地的方法了。虽然这些营地从概念上来说是临时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难民营的使用远远超过了他们预计的使用年限。

这些难民营通常会使用七到十七年,其中大部分都超出了他们的使用期限。事实上根据联合国难民署肯尼亚提供的平均数据显示“很多被迫迁移的人口在这些临时庇护所中以难民的身份生活了长达16年之久。”

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1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2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3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Image 4 of 4难民营的转变,从临时安置处到永久住所 - 更多图片+ 5

后疫情时期,伦敦将引入无车街道

随着新冠疫情的隔离封锁逐渐缓和,继米兰巴黎之后,伦敦宣布了改造城市中大片区域的计划,将街道划定为无车区域。 伦敦重塑以人为本的城市目标,通过鼓励低碳与可持续的恢复模式,旨在以不同的方式战胜这场全球大流行病。 工程已经启动,预计将在六周内完成。

新冠疫情结束后,建筑各个领域的发展预测

译者:张乃文
随着世界逐渐恢复,缓解封锁措施,每个人都在适应新现状。新冠疫情迫使我们对生活做出大幅调整,它引入新的“常态”,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事务的优先顺序。我们被驱使着对身处环境进行提问和评估,不断地做出反应并预测相对未知的未来。

两位ArchDaily编辑间的轻松对谈产生了这篇协作文章,探查现今的动向,预测未来的可能,并提供对建筑领域相关人或事的洞见。由Christele HarroukEric Baldwin创作,本文试着探讨行业、企业与个人,尤其年轻人和学生如何转变,意在揭示正在建筑界发生的变化。

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个饱受战争和破坏的世界里,未来重建城市的新思路正在出现。新型技术为创造更好的建筑环境和更好的城市体验提供了机会。诚然,世界上有过战后重建的失败尝试,但21世纪的城市重建概念更多的是与文化、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有关。

众所周知,技术是本世纪的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设计和建造方式,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改变被进一步扩大。倘若人工智能能够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它也可以改善一个我们已经失去环境。

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 Image 1 of 4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 Image 2 of 4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 Image 3 of 4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 Image 4 of 4当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战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 更多图片+ 8

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由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设计的自由贸易区,“献给中东日益繁荣的电子贸易市场”,名为迪拜CommerCity。这个获奖项目在53万平米的范围内集成了三种主要功能:商业,物流,以及社交活动。

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 Image 1 of 4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 Image 2 of 4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 Image 3 of 4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 Image 4 of 4迪拜自由贸易区“CommerCity”正式开工,53万平园区支持电子贸易 - 更多图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