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 ArchDaily
  2. 编辑论坛

编辑论坛: 最新资讯

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建筑学位的毕业生往往会预期一份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然而现实是,许多刚毕业的学生正在涉足多元化的职业,探索如建筑摄影、写作、渲染、场景设计和项目管理等多种领域。在本期的编辑论坛中,Archdaily 创始人兼总编辑、软件产品研发经理、执行总编和社交媒体编辑汇聚一堂,来分享他们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开始探索不同却非常值得称赞的职业道路的经历。由此可见,建筑实践在设计建筑空间之外,更有其他广泛的应用。

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Image 1 of 4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Image 2 of 4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Image 3 of 4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Image 4 of 4ArchDaily 编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更多图片+ 7

编辑论坛:中立建筑?不存在的

建筑的可达性,通常被理解为与精神或者身体残疾相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这样的无障碍设计通常被视为设计主体之外的附加部分。然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建筑和他们之间,还有着许多其他的障碍。

在本期的编辑论坛中,来自ArchDaily巴西编辑部的编辑们分享了他们对建筑可达性的理解,以及对于是否有可能创建对所有人都中立的建筑的话题讨论。

编辑论坛:旅行,是对城市片面的定义

每个人都想环游世界,无论是为了结识新朋友,品尝新食物,还是去新的地方。旅游业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旅游景点越来越拥挤,加剧了大量游客造成的污染排放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在本期编辑论坛,来自黎巴嫩、美国和智利的ArchDaily的四位编辑分享了他们对旅行意义的看法,提到了在巴西等地享受海滩的游客也应关心他们所在的城市。

东京旅行日记:建筑与漫画

翻译:刘安琪
对于西方游客来说,在日本旅行可能是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尤其是这段经历和建筑有关的时候。除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外,日本还以丰富的建筑作品闻名遐迩。42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有8位是日本人,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一致性。

编辑论坛:什么在推动中国“翻新热”?

中国似乎处于翻新热潮的高峰期。 改造不仅发生于历史悠久的市中心胡同,废弃的工业工厂也正在成为新的科技或文化中心。甚至有倒塌风险的建筑也会进行翻新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什么会这样? 谁在投资? 这怎么可能发生在一个你无法购买地产的国家?

在本期编辑论坛中,我们ArchDaily中国的编辑们分享了他们对快节奏发展过程中,发生在中国最大城市们中翻新热潮的看法。

建筑指南: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必看的20个建筑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者,尤其在使用有机天然的材料时。 当他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时,阿尔瓦阿尔托启程前往赫尔辛基,那是他唯一可以找到专业学术培训的地方。但是他的旅途并不止步于此,事实上,他的作品几乎遍布全球。在这里我们选择了20件最有名的,在近距离亲眼看到后更能够被欣赏的作品。

编辑论坛:为什么建筑师热爱设计住宅?

家。它是我们的庇护所。它也是我们的私人领域。在东京,上海,圣保罗这些典型的人口稠密的城市,家变得越来越小,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贵。如果你畏惧幽闭,Marie Kondo(日本的整理咨询顾问近藤麻理惠)是你追求额外空间的最佳伙伴。即使私人花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奢侈,但是我们的数据显示独立住宅依然是ArchDaily上最受欢迎的搜索项。为什么会这样呢?(尤其是这看起来与现实中拥挤的城市环境很不匹配。)为什么一些大学仍然坚持将设计并且建造住宅作为设计作业呢?难道不是设计小尺度空间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实用吗?难道不是学习更大尺度空间的设计方法更有意义吗?

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从本月起,ArchDaily 将推出每月主题活动,我们将从一些故事、帖子以及项目当中寻找有趣的话题来进行讨论。本月,我们将谈谈“建筑表现”:从建筑电讯派 Archigram 到社交应用 Instagram;从餐巾纸素描到实时同步的VR模型;从学术讲座到“故事会”。

人们总说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一些设计应用挑战了建筑与表现之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颖而又有开创性的话题了。一年前,我们预测这只是新一轮技术的冰冷精度与建筑固有表现之间的博弈。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数字工具正在背叛创造力吗?这是一个超乎你想象的老难题。

此次全新版本的“编辑论坛”中,ArchDaily的几位编辑讨论了绘画艺术,提出为什么没有人关心渲染器中不起眼的电话线杆等问题,并探讨建筑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 Image 1 of 4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 Image 2 of 4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 Image 4 of 4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 Image 8 of 4编辑论坛:在数字化工具带来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拿起手中画笔? - 更多图片+ 4

全球宜居城市都拥有哪些特质?

全球宜居城市都拥有哪些特质? - Arch Daily 访谈
© Flickr user Hafitz Maulana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图片新加坡音乐节

Mercer 上个月发布了2018全球最宜居城市名单。 根据犯罪率,卫生条件,教育和卫生标准等因素,这份名单评估了231个城市,维也纳排名第一,巴格达排在第231位。 结果总是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也许因为我们所爱的城市没有进入前20名,或者当我们看到一个城市排名很高,但我们去过一次就迫不及待想离开。

要明确的是,Mercer 是一家全球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其排名意在为服务于其跨国公司客户。 这份名单有助于为他们的员工安排调动和报酬。 但是,公司在何处派遣员工的首选方案并不总是您选择会让自己去的地方。

而且,这些排名也取决于谁在计算。 Monocle 和 The Economist 也发布了自己的名单,所以 ArchDaily 的编辑们也决定抛出我们的名单。 在这里,我们讨论我们是什么使城市宜居,以及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的东西。

建筑师除了设计房子,还可以做什么?

建筑的建造所需投入的智慧,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和时间,注定一个建筑师的养成从来不易。立志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自本科时期起,便要接受五年紧凑的专业教学。除了建筑方面的知识,还需通晓艺术人文、数理工程、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等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为完成设计作业,而不可避免地牺牲睡眠。待研究生毕业以后更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还有严苛的工作试炼。许多建筑师在见证自己第一个项目落地前,说是久历风霜也不为过。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在其他领域发展,力求为自己争取更人道的工作周期,以及除了画图建模以外更多元化的机会。然而过去积累的职业素养并没有作废,建筑师对空间的敏锐度,和提炼当地文化精神的能力在这些机会中也得到施展。以下是三位 ArchDaily 的资深编辑对“建筑师除了设计房子以外,还能做些什么?”一题所进行的公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