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和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当今后疫情时代变得像以往一样突出且更容易实现,并使快速的自发的迭代与演化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使得在同一设施内能大规模生产非标准、高度差异化的建筑部件,从而改变了建筑及其部件的构思、设计和表现方式,以及它们的制造、装配和生产方式。
数字建造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融合大规模生产和手工生产二者各方面的优点,使成本降到最低。技术的制造能力如此简单和几乎无缝的效果,有可能大大改变我们目前对建筑的看法,从而出现了一个问题:大规模生产对建筑的影响是否导致了有意设计的损失?
数字空间和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当今后疫情时代变得像以往一样突出且更容易实现,并使快速的自发的迭代与演化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使得在同一设施内能大规模生产非标准、高度差异化的建筑部件,从而改变了建筑及其部件的构思、设计和表现方式,以及它们的制造、装配和生产方式。
数字建造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融合大规模生产和手工生产二者各方面的优点,使成本降到最低。技术的制造能力如此简单和几乎无缝的效果,有可能大大改变我们目前对建筑的看法,从而出现了一个问题:大规模生产对建筑的影响是否导致了有意设计的损失?
二战后,美国退伍军人和公民寻求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可以承载现代美国梦的地方。随着严重的住房短缺和快速增加的家庭数量,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公平住房条件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新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易生产的建筑材料,都预示了这个繁荣的时代。
欧盟委员会和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公布竞选2022年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中的第二轮共85件建筑作品。加上2021年2月公布的第一轮提名作品,2022密斯奖竞选名单上已有532件竞选作品。包含40件作品的候选名单将会于2022年1月公布。同年4月和5月将会分别公布密斯奖得主并举行颁奖仪式。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 在她合作著有的《基多宣言:开放城市》一书中,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富裕空间扩张的是社区的高度封闭化。萨森提议“城市是一个应该包含富人和穷人的空间,真正的城市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这也不应该是城市的功能。但是一个良性运作的城市应当包含一种伦理上的可能性,即一种都市伦理。这种伦理一方面能够整合吸收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的那种不平等,而在另一方面,这种伦理又能够使一种不依赖于绝对平等的都市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可能,这比依靠绝对平等而实现的社会公义更加困难。”
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对手工制作的建筑以及当地和可再生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在对建设带来的巨额环境和经济费用的担忧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被如今的城市规划者所接受,即“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 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美学地位,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语言。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酒作为礼物交换,后来他们用茶来交换。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拾了这种代代相传的饮酒文化,并以新的当代空间重新诠释,而这样的一种新型饮酒喝茶的文化,在各大城市的咖啡馆和酒吧中不断演变。
布鲁斯吉尔克在他的文章“学习环境中的场所营造和变化”中展示了对当代教育的激进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世界的需求。 学校没有提供一个在更广泛的城市环境中运作的个人世界,而是成为童年的内化贫民窟,与他们应该服务的社区隔绝,以“一刀切”的精神集中管理。 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直在寻求一种更灵活的建筑模型,这将在学习过程和服务于它的环境中允许更多的创造力。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定义“结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结构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各异。在建筑中,结构的定义是: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2020年8月4日,约6个月前,贝鲁特发生了一起大型爆炸事件,虽非核爆炸,但却是贝鲁特史上最大爆炸事故之一。爆炸过后,这座首都城市的北部沦为废墟,4万栋建筑被炸毁。当时已经完工的、由当地及国际建筑师设计的新式当代建筑亟待重建,而重建工作面临困境,需要解决一系列存在主义问题,例如:这些受到损毁的建筑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建筑师应该按照原样重建、清除灾难痕迹,还是保留伤疤描绘现实呢?
出于探讨问题、拓宽视野的目的,ArchDaily的主编 Christele Harrouk采访了Bernard Khoury,Paul Kaloustian,Lina Ghotmeh三位贝鲁特建筑师,这三位建筑师都有建筑因爆炸而受到损毁,他们谈到了各自受波及的项目,以及对贝鲁特重建的看法。建筑摄影师Laurian Ghinitoiu提供了一系列精选照片,记录了爆炸带来的破坏。
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奖)正式公布2022年的449个入围提名项目。这些项目来自41个国家的279座城市,由欧洲独立学者、各国建筑协会和奖项咨询委员会共同甄选产生。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五点现代建筑基础原则。勒·柯布西耶于1929年在标志性的的萨伏伊别墅项目得以实践后,他的五点原则: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并一直影响着多样性的当代建筑直至今日。
本文最初发表于 Common Edge,原标题为“带给我们现代建筑的精神障碍”。
现代建筑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从拥有繁复装饰和细节的建筑如此迅速地进化到往往使空白并缺乏细节的建筑?为什么建筑的外观和感觉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转变?历史告诉我们,现代主义是脱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质,道德和精神匮乏的理想主义冲动。然而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这一解释尽管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是不全面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从元朝保留至今的历史见证者,胡同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宝贵的传统建筑之一。“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具体指代元代时期居民区内,主要街道之间的狭小街道。当时的元朝皇帝为了更好的管理土地,将城市的街道设计成网格状,这样土地的分割相对规整,交通系统也更易于管理。
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近代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国的城镇开始急速膨胀和扩张。随处可见的老城区拆迁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工业垃圾,更将已经碎片化的文化传统永远埋藏在了光鲜亮丽的摩天大厦下。当老城在新城建设中被逐渐吞没合并时,城市的一部分脉搏也在消失的风景中停止了。王澍和陆文宇,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公民,在探索过去与当代的关系中,通过在建筑中运用可回收材料给了我们一个通达古今的解答。本文将从王澍和陆文宇的三个知名项目:宁波历史博物馆(2008),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004),和宁波当代美术馆入手(2005),浅析这对建筑搭档在设计中的人文主义手法。
大量的历史建筑需要扩建或重新利用。在过去40年中,通过当代干预手段改造旧建筑的实例如雨后春笋,特别体现在新建或扩建的艺术博物馆中。这些空间体现了历史遗产在当代的适应力,表明即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的结合,也可以是美丽而打动人心的。以下是十个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的绝佳实例,均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当代干预。
近年来,一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建筑运动重新勾起人们的兴趣。这项运动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间,通过勒·柯布西耶以及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的作品首次被人们熟知。伴随着整体式的结构、模块化的造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量,粗野主义突出了建筑的完整性。这场建筑运动的特征是粗糙、原始和纯粹的表面,以突出所讨论的事物的本质。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运用并发展了自己对这场现代运动的看法,纷纷创造出不同语境下的变式。
在贝鲁特(Beirut)这座城市,即便目前发生着种种混乱,我们依然能回顾这座黎巴嫩首都隐藏的粗野主义的建筑珍宝。为了揭示这场经常被忽视和遗忘的运动,建筑师哈迪·穆鲁创作了一系列影像作品,来突出黎巴嫩的粗野主义运动及其演变,成为黎巴嫩现代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回顾建筑史,也许你认为女性只是如同氨纶和动力方向盘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的才登上历史舞台,那么你或许可以被谅解,但这绝非就是真相。像勒·柯布西耶、密斯、赖特和康这样如雷贯耳的人物,他们身边常常有着与他们一样天赋异禀且启发着他人的同龄女建筑师,但因为严厉的社会体系,她们的贡献常常被人们忽视。为了纪念2013年的国际妇女节,我们盘点了10位在建筑史上最被忽视的杰出女性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