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城市环境,本周由ArchDaily社区评选的最佳未建成建筑突出了对公共空间的干预与策略。
契合每月主题,文章强调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如何通过引入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教育问题是城市当中最具批判性也是受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也日益变得复杂,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绿色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尽管有些时候城市绿地更像是一种工具,可以在健康、经济效益、安全以及气候等方面帮助改善社区的服务水平,但有时也会让那些居民想要逃离。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该如何设计这些绿地休闲场所才能让所有人享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自从城市出现以来,就一直有一个紧迫的、关系到城市未来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让城市变得令人向往?“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居住在城市,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数字还将攀升,全球有超过50亿人居住在城市核心地区。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城市在寻找方法变得更具吸引力,吸收人才,吸引大小企业的加入。
回想一下你们的社区:步行去副食店需要多久?走路上学上班,去社区医院、日托等等这些平时常去的地方又是否方便?有些城市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使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使用社区基础设施,并提出了“15分钟城市”这一概念,打造步行社区。
联合国人居署,即联合国人类住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署,主要致力于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一直以社区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在城市设计领域开发创新方法。ArchDaily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为您提供每周的新闻、文章和访谈,以突出他们的工作。内容直接来自联合国,由我们编辑排版发布。
到2025年,新兴经济体中约440个快速增长的城市将贡献近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如果得到正确的规划和管理方法,这种城市化“可以是变革性的,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并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事实上,全球未来城市计划(GFCP)的目标就是提供这方面所需的支持。根据城市规划、交通和复原原则,该项目“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技术援助,以鼓励可持续发展,促进繁荣,同时缓解城市的高度贫困”。
2020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空间常规,并且对当前的健康危机带来了大量关于我们日常生活将如何展开的猜测。随着这一年的结束,我们看看这场大流行如何加速了一些已经在进行中的建筑趋势,又如何引发其他既定的观念产生质疑。
Miralles Tagliabue EMBT建筑工作室,在Benedetta Tagliabue的带领下,赢得了将世纪广场改造为上海绿色新地标的国际竞赛,击败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项目位于世界上最繁忙的商业区之一,旨在对广场进行改造,使城市中心“回归自然”,并引入绿色空间,以改善城市微气候。
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全称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是联合国负责人类居住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机构,主要关注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挑战。在城市规划领域,联合国人居署一直持续的在开发以社区参与为中心的创新规划方法。建日筑闻将与联合国人居署一同从信息源头为读者带来每周关于此项工作的新闻摘要、文章与访谈。
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当地政府实施新城市议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人居署打造了一套参与性的渐进式城市规划工具,旨在一步步评估、设计、运营、植入城市开发流程。这份指南提出将城市规划中的不同阶段、时间区间与活动用一条时间线归纳,使城市领袖、利益相关者与社群可以更全面客观的理解城市整体规划策略。
亨宁·拉森建筑事务所凭借其“首尔谷”方案成为首尔中心区发展设计竞赛的最终获胜者。为了成为城市中心的公众新家园,该综合体项目“将首尔的全球商业形象与都市步行生活的生态回归相融合”。参赛方案中还包括来自 MVRDV 和 SOM 的设计提案。
扬·盖尔(Jan Gehl)在《人性化的城市》一书的简介中明确地指出,许多城市在规划建筑空间时往往忽略了人这一因素。虽然我们掌握了建造大型建筑的技术,但是对建筑创造的关注点却从服务于人转向似乎是针对另一物种而进行建设。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决策忽略了本应与感官和有机增长相适应的空间尺度,同时,新的意识形态还优先考虑速度、功能和盈利能力。
空间尺度,影响着我们的城市体验,这一与人性化维度相关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并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在本文中,我们将藉由比利时摄影师Kris Provoost所拍摄的题为《东方伊甸园》的一组照片,通过对香港空间尺度之争的描绘,阐述历史变迁,强调科学事实,来突显尺度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放射状同心城市规划是由从一个确定的中心向外延伸到达城市外边缘的街道和连接放射状街道到地块的同中心道路组成的。这样的模式可以追溯到古代,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目的,城市中心的元素可能会有所不同。广场、教堂或政府大楼是最常见的元素之一,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样的城市设计模式也不是偶然。基本上,放射状街道布局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个对城市有重大政治、宗教、金融或象征价值的特定元素或位置。
在认识到国际竞赛对新概念和设计的推动作用后,Archdaily汇集了来自全球的竞赛入围作品,并从中挑选出最佳未建成建筑。这些作品由我们的读者提交,包括胜选方案、荣誉提名和入围作品。
本周的文章主要介绍城市干预方面的案例,包括多个广场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文化类项目涉及位于伊朗和挪威的博物馆、立陶宛的国家音乐厅和土耳其的清真寺;作为介绍重点的公建类项目包括韩国的一座新市政厅以及为受到人口贩卖威胁的印度女性设计的一座社区协进中心;其他项目包括海地的一座乡村学校、中国的一座游客中心,以及布拉格的一栋居住综合体。
联合国人居署和联合国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他们一直在从城市设计角度发展以积极参与社区为中心的创新方法,以促进人类居住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ArchDaily与人居署合作,给您提供每周新闻、文章和访谈来重点介绍这项工作,其内容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编辑撰写的内容。
总与犯罪、废弃物和垃圾相关联的内罗比(Nairobi)东部地区的丹罗拉(Dandora),居住着大约14万居民。在当地居民与青年团体,人居署,城市团结联盟和丹罗拉转型联盟之间的持续合作中,示范街项目已将充满垃圾的社区空间转变为无浪费,且有吸引力的地方。街区的年轻人发起的年度竞赛“变脸比赛”成为一项内罗比公民动员计划,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住宅区的共享庭院空间。
Mask Architects 在“凉爽阿布扎比”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被评为十大获胜团队之一。 他们的提案“Oasys”系统可以让阿布扎比的居民在其中放松身心并享受室外空间的同时而不感到炎热。该项目在67个国家的157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旨在通过以本土化的方式解决城市热岛效应,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紧凑型居住单元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大城市里的主流。高密度的建成环境和高昂的地价使得城市地区大多数开发项目必须充分利用可建面积,其结果是住宅越来越小。中国香港可能是最极端的例子——大约四分之三的土地被保留不做开发,剩下的四分之一承载着700多万人的生活,形成了地球上最密集的城市环境。
最近,我们有机会与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 Edge Design Institute 的创始人、建筑师张智强对谈,就紧凑住宅、小尺度建筑、灵活性和城市的未来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人居署或联合国人类住区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机构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挑战,它一直在以社区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在城市设计领域开发创新方法。ArchDaily已与人居署合作,为您带来重点介绍这项工作的每周新闻,文章和访谈,其内容直接来自人居署,并由我们编辑。
“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以规划和设计城市的方式发表意见。”对于我们的第三次合作,请探索联合国人居署关于实现优质公共空间的指南,该指南中的特定现场评估包含了一系列活动,以及有助于理解所选区域质量并通过参与式方法在现场规划未来设计和规划解决方案的工具。该指南着眼于开放的公共空间,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内,可以帮助用户收集和分析信息,从而实现从需求到设计的合理过渡。
走近政治分歧和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试验新的空间契约、了解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这些由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Hashim Sarkis提出的想法,可能会引发人们思考建筑是如何跨越社会和政治冲突并使它们物质化的。更多元的观点表明的可能性不同于常规思维所能指示的,为了理解这样的观点,我们采访了一位关注于贫穷郊区的巴西建筑师兼社区动员者,Tainá de Pa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