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 ArchDaily
  2. 亚洲

亚洲: 最新资讯

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清溪川(韩语中称为清溪川)自东向西穿过首尔市中心,流经韩国首都四个区的 13 个街区。这条溪流在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被一条高架公路覆盖。30 多年来,这条自然动脉一直隐藏于地下。直到 2003 年,市政府才启动了一项恢复项目,旨在将这条城市河道重新融入城市肌理,振兴当地经济,并复兴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此次复兴工作由金米京设计公司主导。自 2005 年项目完成以来,它迅速成为首尔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此外,它已成为众多城市研究的焦点,许多研究都对其对首尔城市、经济和生态背景的影响给予了积极评价。

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 Image 1 of 4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 Image 2 of 4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 Image 3 of 4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 Image 4 of 4都市绿洲,韩国清溪川河道重塑 / Mikyoung Kim - 更多图片+ 6

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一个地区的身份与其社区空间紧密相连。这些空间——无论是公园、公共广场还是社区中心——都反映了使用者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它们不仅保留了地区身份;还积极塑造着社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促进了场所与人们之间的动态关系。社区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位置;它们是促进公众参与、文化表达和增强归属感的重要社会中心。

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 Image 1 of 4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 Image 10 of 4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 Image 22 of 4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 Image 3 of 4构建更强大的社区,7个与地理文脉结合的社区建筑 - 更多图片+ 20

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我们对东京丹下集团的总裁兼高级首席建筑师丹下宪孝进行了访谈,期间讨论了他与知名建筑师父亲丹下健三(1913-2005;日本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家,1987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之间的关系,其父为第一个家庭建造的房子的命运,从哈佛毕业后立即加入父亲事务所的决定,分享他父亲的设计原则,以及他独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背后的构想——位于东京的 50 层的蚕茧大厦(Mode Gakuen Cocoon Tower),一座可以容纳 10000 名学生的垂直校园;该项目在 50 位国际建筑师参加的竞赛中拔得头筹。

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 Image 1 of 4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 Image 2 of 4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 Image 3 of 4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 Image 4 of 4丹下健三之子丹下宪孝,子承父业的压力与突破 - 更多图片+ 15

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SOM 公布了新加坡 Shenton 路 8 号的设计方案,这栋 305 米高的塔楼预计于 2028 年完工,不仅将成为新加坡的最高建筑,也将成为亚洲最具可持续性的摩天大楼之一。这座多功能塔楼以竹林为灵感,创造了一个垂直的室内外社区,包括公共空间、办公室、零售、酒店和住宅。项目方案与 DCA Architects 合作,将与滨海湾和 CapitaSpring 塔楼一起成为新加坡天际线的最新地标。

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 Image 1 of 4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 Image 2 of 4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 Image 3 of 4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 Image 4 of 4新加坡最高,SOM 公布‘Shenton 8 大厦’方案 - 更多图片+ 1

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菲律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反映在整个国家的建筑景观中,其结构和空间都蕴含着少数来自曾为菲律宾供应物资的国家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菲律宾建筑和住宅的话题时,我们更多可能会想到第一个已知的菲律宾住宅:Bahay Kubo。Bahay Kubo 是一种由尼帕棕榈树、竹子和其他本地材料组成的小木屋。很多时候,市民仍然选择采用这种居住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帕小屋的概念已经演变成一种更现代的结构。

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 Image 1 of 4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 Image 2 of 4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 Image 3 of 4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 Image 4 of 4菲律宾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 - 更多图片+ 8

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菲律宾文化认为男人和女人最初是从竹节中诞生的;中国人将竹赋予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诗云“不可居无竹”;竹子在日本代表着繁荣,而在印度象征友谊。伴随着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坚固的竹制结构在近代亚洲得以发展。尽管不同东方国家的建筑形式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

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 Image 1 of 4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 Image 2 of 4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 Image 3 of 4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 Image 4 of 4竹结构何以成为亚洲建造的未来? - 更多图片+ 3

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建筑通常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职业,许多建筑师希望为社区的社会生活做出积极贡献,创造情感回应,并为我们的日常体验增添欢乐和安慰的时刻。然而,市场总能对建筑领域持续的施加压力,这通常是许多设计的决定因素。成本和经济价值通常是衡量某些材料如何、何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使用的良好指标:标准规则是越便宜越好。但材料只是一部分,现场劳动力、管理和设计成本也被考虑在内,共同描绘了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平衡及其对建筑产品的影响的复杂图景。

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 Image 1 of 4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 Image 2 of 4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 Image 3 of 4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 Image 4 of 4材料和人工,哪个成本更高? - 更多图片+ 9

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菲律宾的建筑遗产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来自其他国家的诸多影响为我们今时今日所看到的当代设计 —— 各种文化的影响糅合的西式建筑 —— 铺就了道路。菲律宾建筑的发展伴随着国家和人民前进的脚步,但对过去荣光的记忆仍留存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中。

现在的菲律宾建筑是可被考证的发展的结果,这也提升了其影响力被接收的程度。菲律宾的建筑风貌建立在传统小木屋、西班牙殖民时期的高耸堡垒、美国统治时期建筑和当代都市的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鲜明对比上。因此,菲律宾成为了一个建筑大熔炉。本文将探讨菲律宾建筑的发展方式和历程:从原初的简陋设计,到今天的高耸结构。

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 Image 1 of 4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 Image 2 of 4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 Image 3 of 4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 Image 4 of 4菲律宾建筑演变史 - 更多图片+ 14

解读亚洲城市化的空前发展

只要对人口统计学稍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密集——比以前密集的多。乡村生活的清空过程持续进行,而城市生活爆炸性的填充脚步则步步加速。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这一倾斜便开始显而易见。当时法国地理学家 Jean Gottmann 发明了“megalopolis”一词,用以形容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持续性城市化,这在当时容纳了当时美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是说起从乡下到城市的剧烈转变,没有地方能与如今的亚洲匹敌。

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台湾(中国)建筑行业提出,建筑足以营造场所。黄声远建筑师与其创办的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共同完成的建筑实践项目,被选入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分展,题为《活在宜兰——连接山海水土》,以此作品证明了这一想法。黄声远和他的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展示了 "场所营造 "的概念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物理空间,而同样关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亚历山德罗•马蒂内利(Alessandro Martinelli)在他的著作《超越建筑的城市》(The City Beyond Architecture)中,将声远和他在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Fieldoffice)的同事视为新建筑运动的先锋。该书试图通过设计和文化的视角,创造一种新型的集体生活方式,探讨未来大多数城市化进程中,设计文化可能成为什么。在下文中,我们将探讨声远对台湾建筑的影响 --- 他作为呼吁整合和想象公共空间的领头羊,以构建特定的景观,为居住者提供社会空间和身份感。

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 Image 1 of 4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 Image 2 of 4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 Image 3 of 4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 Image 4 of 4田中央事务所黄声远的“文化现象”,面对城市化的回应 - 更多图片+ 6

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在由化石能源驱动的空调变得普及之前,生活在恶劣气候中的人们只能通过自然方式来为空间通风以及控制室内温度。为此,他们考虑了几种外部因素,如他们的位置,太阳朝向以及风,他们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本土材料。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和北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如何使用风塔来适应地区的恶劣气候,并提供在当代建筑中仍被使用的被动式散热解决方案,证明了对气候适应的当地方法对于当今的建筑环境的发展是基本的。

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 Image 1 of 4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 Image 2 of 4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 Image 3 of 4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 Image 4 of 4流传千年的建筑降温方法,风塔 - 更多图片+ 13

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设计师基于道德和生态的角度,致力于通过当地材料、传统技术和平等的建筑实现低成本的设计。不少人从文化遗产中找到灵感,在当代环境中重新构想过去的设计。

提到回收材料的设计趋势,我们不能忽视近百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藤条。据估计,全世界有近七亿人使用藤条,许多国家将其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阳台、户外露台、花园和室内生活空间中使用。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建筑师和设计师如何将藤条融入他们的设计中,并找到多种方法来充分利用东南亚流行的当地材料。

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 Image 1 of 4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 Image 2 of 4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 Image 3 of 4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 Image 4 of 4东南亚瑰宝:探索藤条多功能性的 18 个项目 - 更多图片+ 17

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景观是被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类迁徙所塑造的。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人类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逐渐远离他们的原籍地,以为自己谋求更好的生活。这种流动见证了城市建筑与整体风貌的演变——这两者都持续地被移民的各种影响所塑造。于是,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不断出现飞地,移民们为自己开辟了与城市其他地区全然不同的空间。

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 Image 1 of 4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 Image 2 of 4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 Image 3 of 4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 Image 4 of 4城中之城:全世界的唐人街 - 更多图片+ 8

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在20世纪下半叶,苏维埃建筑在高度多样化的环境中传播着一种共同的审美观念,这是推动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观念往往忽略地方文化属性,从而设想一个统一而同质的社会。然而,在实践中,这类建筑证明了自身易受到适应调整和地方文化影响,也许在中亚是最为显著的。本文通过罗伯特·孔特(Roberto Conte)斯特凡诺·佩雷戈(Stefano Perego)的图像呈现,着眼于中亚区域的建筑遗产,该区域大部分地区被排除在以西方为中心的苏维埃现代主义叙述内容之外,鼓励人们重新解读细腻而微妙的城市景观。

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 Image 1 of 4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 Image 2 of 4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 Image 3 of 4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 Image 4 of 4中亚苏维埃建筑是如何塑造的? - 更多图片+ 14

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在疫情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持续变革中,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采取了新的展览方式。“相比于在有限时空内聚焦于最终成果的展示”,这次全球疫情蔓延为在更长时间段和扩展空间中展示新项目提供了机遇,与其说这是一次展览,不如说是“对城市内一系列永久性介入的数字化研究”。

该展览于2020年10月15日开始,通过创新展览方式,汇聚“再访同理心”这一主题下不同形式的作品。在实体展览的第一部分结束之时,Archdaily有幸与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的策展人、建筑师Mariana Pestana对谈,探讨这届双年展主题的缘起,参展作品和参展人,以及全球新冠危机大背景下她提出的策展方式的因应

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 Image 1 of 4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 Image 2 of 4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 Image 3 of 4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 Image 4 of 4第五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策展人Mariana Pestana:从时空上扩展 - 更多图片+ 17

古印度与东南亚建筑史,佛教建筑起源

根据书面记载,中东地区的“史前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西欧地区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古代的建筑师对人类与其环境条件和身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最初,家庭和部落都共同生活在由兽皮覆盖、骨头架起的小屋中。千年后,人类的居所渐渐演变成坚固的泥砖砌墙,他们被围在方形的体块中,靠着墙上的开孔获得通风和阳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我们将发布有关建筑历史的小文章,讲述建筑如何演变成为我们现今了解的知识的基础。本周,我们将探索古代印度东南亚的建筑特色。

生死皆无立足之地:亚洲埋葬之地的未来

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舒适的地方生活,且逝去的人们可以安详休息的地方也逐渐变得稀缺。据估计,每年都有将近5500万人死去,活着的人数则是故人的15倍。然而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开发商则更在乎与活人做交易,继而忽略了丧葬方面。因此,两个平行世界之间则越来越紧张。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和设计供生死共存的公共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建筑师职责重新定义,9种创新建筑实践

有中心的地方,就必然有外围。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不同中心点的世界,围绕这些中心的外围边缘不断地扩展着,无论这一中心是政治,国家还是社会规范。 当然,它也可以是建筑实践。 在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世界各地的建筑专业人士正在不断地开拓新的外围领域,以及在政治,文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对如何进行建筑实践提出新的视角。